善人道:三命
三命:天命、宿命、阴命55.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怒、恨、怨、恼、烦)就是阴命。把这三命研究明白,你若用好命,你的命准好。命好与不好,在乎自己,那用算命呢?56.“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知人的好处是知天命,知人的功劳是知宿命,知人的禀性是知阴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动禀性(耍脾气)消天命,好生怨气消宿命,好占便宜长阴命。天命小,要会长;宿命小,要会增;阴命大,要会消。命小要会长,命大要会守,就是“天权在手”。57.有人来见我,我先问他是做什么的?就知道他的天命有多大;再问他的家业和境况,就知道他的宿命有多大。看看他的禀性大小,就知道他的阴命大小。三命是三界,三界贯通,还有不知道的吗?58.人都没有为众的心,只知为己,所以才糟的。我所以能成为善人,是因为我把为己的心开除了,也就是把宿命掐死了。宿命是无尽无休的,为它还有头吗?59.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是人一得了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修德性是长(音掌)天命;学习技艺、多积钱财是长宿命;善用宿命的长(音常)知足,能消阴命;不会用的长阴命。只有长天命,才可以消阴命的。现今的人,只知用阴命、重宿命,不知道长天命,又怎么能明白天道呢?60.以宿命为公益的长天命,以宿命为自己享受的长阴命。所以说,所以有钱会花超三界,不会花的孽难逃。61.香瓜,苦的时候正长(音掌)天命,苦的时候也正长。62.不说人的不对,是消阴命;能忍才可以消阴命;若能忍受大侮辱,便消许多阴命。63.天命大的宿命也不小,宿命大的阴命了不了。所以要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文章出处:王凤仪先生《化性谈》
人们常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天命”主要是指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天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两种意思在他的话语中都存在,不过,有时候稍有偏重。“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20:3),这一句中的“命”主要就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言,而“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中的“命”主要就天给自己安排的命运而言。一个人应该努力知道天所赋予给自己的使命和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样,才会目标清晰,脚步坚定,勇往直前,富有成效。还有,孔子强调要顺乎“天命”和信靠“天命”。要知道“天命”不容易,孔子自己说到五十才知“天命”,其他人就更难了。人生中还有许多的事情与遭遇,是人所无法或者难以理解的,但这也并非纯属偶然,其中也有“天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认为最好的态度还是顺乎“天命”。“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6:10)冉耕,字子牛,是孔子心爱的门生,以德行称,却得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很悲痛,但他只能隔着窗子,拉着子牛的手来安慰几句: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对于命运我们真的无可奈何呀!孔子表达了自己的难过与惋惜之情,但他还是顺从了“天命”的安排。孔子对于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渊之死,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情感上悲痛,而理智上顺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11:9)唉!老天要我的命呀!老天要我的命呀!孔子深深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至爱亲朋罹患重疴或不幸去世时,一个人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而要顺服“天命”的安排。
“知天命”是怎样的概念?
命为生死,天命既上路(行道),知天命之难,难在知,知者守心。
什么是儒家修身之道
什么是儒家修身之道?——220116《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仁勇,就是儒家的修身之道,治人之道,治天下之道。修身之道具体而言,就是好学,力行,知耻。一,好学近乎知。好学是人之为人不断进步的基础,是智慧的来源,知人知性,就是知。陈来在其《先秦儒学讲稿》中写道:“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孔子肯定地表示,他既是多学而识者,又通过下学而上达,能达到一以贯之。《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好学”的论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之学者为己。学而不厌。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好学是孔子的第一德行。要想知道,必须好学,必须敏事慎言,就正有道。《论语》还对“知”有这样的论述:(樊迟)问知,子曰:知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知是不惑,是知人,是知天命,所以,知可以理解为知人知性。二,力行近乎仁。做好自己,力行正道,进而能够责己恕人,推己及人,就是仁。《论语》里也有很多关于”仁“的表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修己以安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是道德之首,是最高道德。仁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推己及人,修己安人,仁就是忠恕之道。《大学》也有这样的表述: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朱熹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有己求人,无己非人,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方式,就是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也是忠恕之道,絜矩之道,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同心圆结构。《孟子》也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勉力而行,强恕而行,都是责己恕人的做法,都是求仁的规范动作。而到达仁,就是实现天尊人安的美好生活。进一步地,《礼记·射义》提出: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反求己,不求人,就是责己恕人的具体要求。《中庸》还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做好自己,不怨人,人不怨,责己恕人,无怨无尤,既是一个好状态,也是一个好场景。三,知耻近乎勇。知道向圣人学习的差距和艰难,择善固执,知行合一,礼以动之,就是勇。《中庸》指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道,就是人之道,就是诚之,就是择善固执,就是学习圣人。诚之则勇,知耻近勇。而学习的方式,就是学问思辨行。《中庸》还指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所有的知道和成功,都是一以贯之的知与行的最终到达,知道成功,知行合一。勇还有更深的涵义。《论语》: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知及仁守,还不够,必须做到庄莅礼动,也即执行起来讲究规矩,才能达到善的结果。《孟子》: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所谓大勇,自反而缩,一以贯之,勇往直前。总而言之,知仁勇三达德,就是儒家的修身之道。《孟子》有这样一段完整的表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知性则知天,即知;存心养性以事天,即仁;修身俟命以立命,即勇。这是孟子对于知仁勇的诠释,知是知天,仁是事天,勇是立命。——对照大学之道,明明德是知天,即知;亲民是爱人,即仁;止于至善是择善固执,即勇。——对照夫子自道,五十而知天命,即知;六十而耳顺,即仁;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即勇。《论语》这样形容知仁勇的状态: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按照今天的语言,不惑是不后悔过去,不忧是不担心现在,不惧是不害怕未来。作为修身之道的知仁勇,知者知天,仁者爱人,勇者诚之。好学就是学而不厌,知性知天,就是相信而不惑;力行就是亲力亲为,责己恕人,就是感恩而不忧;知耻就是耻一不知,择善固执,就是正向而不惧。《中庸》对于知仁勇有最深刻的阐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就是与天地叁,至诚之心,自内而外,尽自性,尽人性,尽物性,最终赞天地化育。至诚是勇,尽自性尽人性是仁,尽物性赞化育是知。这样的达到,归结为一个字,就是诚,诚能成物,即知;诚能成己,即仁;诚能成行,即勇。做到知仁勇,实现天地叁。
孔子所说“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知天命指五十岁。
“知天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淡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相关介绍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