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是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意义不同的两个高等教育内容。强基计划针对是对国家急需和紧缺的基础学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而自主招生是各个学校自己设定的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强基计划针对是“”,自主招生针对的“”。自主招生只是选拔,没有过多的学科要求,很多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后,往往会以名校作为跳板,选择更好的专业。但强基计划在招生的时候,就把报考的专业和今后就读的专业绑定在了一起。自主招生是学校自己挑选好学生,而强基计划是学校为国家选拔和培养好学生。
一、创设的目的不同:强机计划的目的是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而自主招生的目的仅仅是高校各自优先挑选好学生
1、强基计划与高校自主招生无关
自主招生在2019年正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强基计划的推出。强基计划曾一度被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付费培训机构“强行”与自主招生划上等号,这明显是不对的。2020年1月强基计划推出的时候,教育部就已经明确了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并且与自主招生没有任何关联性、继承性、衔接性、过渡性的关系。自主招生更强调的是“如何招生”,具备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可以安排学校(所有的)专业都进行招生,有部分考生可能是凭借某个学科特长成功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和面试,但进校后却能够自由选择专业,而这个专业并非是其特长学科。但强基计划在推出伊始,就强调了其核心功能在于招收和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人才,重点是为国家招生和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为学校招生,这与自主招生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除此之外,强基计划由于在招生专业上限定在某些基础学科;并且考生在通过该计划考核,成功进入学校就读后,目前的规定和原则上,是只能在自己所报考的特长学科里继续学习,而不能随意转专业。
——分析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专业:
那么,什么是基础学科呢,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
2、强基计划都是各校的王牌专业
试点开展强基计划的高校即是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院校,全国最好的大学。纵观36所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重要特点:
在专业的教学上,上海交大强调理工交叉,主攻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清华大学一些招生专业,学生可同时获得“理工”双学位。在专业的选择上,大部分工科高校都有计划地针对如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等国家强需求的核心科技领域,进行高质量人才的“定向培养”和“精确输送”。
二、强基计划在选拔时除了看重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外,更强调学生的理想和责任,而自主招生则纯粹是以学生的专业特长作为优先考虑条件,并没有过多约束
因为强基计划的招生学校只有36所,和自主招生时期相比,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数量只有原来的1/4,招生学校、招生人数都大幅度下降。这也说明了强基计划的招生门槛比自主招生更高,但除了招生难度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强基计划对学生的入学和培养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
1、强基计划的严格规定(参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北航在其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客观上,这个要求也基本上代表了所有强基计划学校在这次招生中的态度和对报考学生最本质的要求。学生不但要在所报考学科上具备一定的天赋,更需要立志终身投身于学科的研究。
从形式上看,虽然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所针对的都是有学科特长的人才,强基计划更强调的是国家需要的高精尖基础学科人才。因此,对特长学生的选拔只是强基计划的开始,强基计划中更重要的是入学后的培养。在高校的简章中都明确规定,通过强基计划考入学校特定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调换专业,杜绝了有学生将自主招生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
2、强基计划的要求比自主招生更高,考核也更加公平公正
各高校强基计划的入围人数,一般是招生人数的3-5倍,但考虑到本身招生计划人数就比较少,所以最后的实际入围分数线,照此推算的话大概会在各地本一分数线50分以上,这对报考学生的要求就很高。此外,即便还有例如全国学科竞赛二等奖这个与高考无关的“破格线”,但本身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学生素质也是很高的。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笔试加面试,而不仅仅像原来有的学校只有面试。一些高校也明确表示,试题不会限于中学教学大纲,所以难度肯定比高考大
——强基计划的公平性体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