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 2021 年 11 月底,我国保险业已经在全国 34 个城市通过多种模式布局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等领域,累计提供超过 13 万张床位,其中,布局养老产业的人身险公司比例达到 47%。
随着在医养领域持续布局,保险业不断进化升级,逐渐摸索出保险产品与医养服务相嫁接的运营模式,从过去单纯的现金支付,演变为适应不同客户所需的“养老+保险+医疗护理服务”模式闭环。
作为早就瞄准该市场的行业之一,截至目前,保险机构重资产打造的养老社区已开业近20家。近期,媒体记者在走访了多家养老社区后,探索出了几个背后的8大真相……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当前保险机构投资兴建的养老社区绝大多数属于高端产品线,入住“门槛”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据调查,养老社区每月至少花费3000元,最多要花费1万多元,且61.6%的养老机构会收取押金;而北京市老年人月平均养老金收入为3456元,这个收入水平显然很难支撑入住养老社区的费用。
对险企养老社区来说,这一需求与市场不匹配的状况依然存在。险企打造的养老社区定位高端,虽然保障相对全面、环境舒适,但门槛较高。如泰康的养老社区保费门槛在200万元,少量门槛较低的险企如恒大人寿门槛也在50万-100万元。
还有更高者,如平安人寿近日发布的高端养老品牌“臻颐年”,及首个高端产品线将落地深圳的高端养老社区“颐年城”,对客户保费或资产管理规模的门槛为1000万元,目标客户直指高净值人群。
险企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卖年金保险。年金保险所产生的生存金及红利,可以用来支付退休后入住养老社区所需的部分费用。
泰康曾表示,客户入住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后,可选择将保险利益直接支付养老社区的月费或护理费等,解决养老社区服务支付问题。
真相2:专业护理区“一床难求”
“选择这里,我最看重的是养老社区内的二级康复医院。我和先生老了以后,如果有一人生了重病,住在这里既能得到不错的医疗护理服务,也可以每天见面,多陪在彼此身边。”已经买了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张女士对记者表示。
梳理发现,当前保险机构已经运营的养老社区可以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活力型社区+医务室;
第二类是活力型社区+护理型社区+医务室;
第三类是活力型社区+护理型社区+康复医院。
其中,第三类入住率和需求量都较高。
从张女士的话可以看出,那些已经入住了养老社区或买了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消费者,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高端养老社区良好的居住环境,而是养老社区能够提供医疗、康复等专业服务,因为年纪大了之后对于医疗的需求更为迫切。
事实上,保险机构当前的运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公司已经投入运营的2家养老社区比较来看,护理型社区较为刚需,入住率更高。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于2010年率先投资兴建养老社区,至今已投资、兴建并正式运营3家养老社区,其中,专业护理型社区一直处于满载运行状态。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活力型社区入住率不高,而护理型社区“一床难求”的情况比较普遍。从目前的情况看,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才有前景,而且这种趋势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真相3:入住率提升速度较慢
业内普遍认为,重资产的养老社区达到一定入住率时,可以满足保险资金长周期投资收益的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养老社区入住率如果能达到65%-70%,就可达到运营盈亏平衡。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已有部分重资产养老社区的入住率达到这一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开业的泰康之家·燕园一期入住率达99%以上,2016年开业的泰康之家·申园一期入住率95%,2017年开业的新华家园北京莲花池尊享公寓入住率为70%,2018年开业的泰康之家·蜀园一期入住率超90%。
但是,也存在一些入住率低于预期的情况。
“新开业的养老社区普遍存在入住率低这一时期,一个阶段后才会上升。保险企业做养老运营能够盈利的并不多,还处于爬坡期,尤其是养老机构入住率的提升,是一个慢热过程。养老社区一旦住满,会处于长期满员状态,较少出现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况,盈利性相对稳健。”大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提高养老社区入住率,一方面可能需要进行机构管理运营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时间进行品牌宣传,并通过口碑机制扩大影响力。
真相4:养老社区运营整体利润较低
养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价格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从收入端来看,收费模式单一以及国内老年群体支付能力有限。高端养老社区平均月收费在12000元左右,该笔费用涵盖管理费、护理费、餐饮费、资产使用费,相较于酒店行业收入构成虽然多样,但整体收费水平却不及酒店。
从成本端来看,养老社区服务的对象为老年群体,其中半数以上进入带病生存期,高度依赖健康管理服务、护理照护服务、医疗服务,这些服务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服务人员的密度高度相关,直接导致了运营成本难以压降。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养老社区的平均利润率多为6%~10%。这一利润水平与住宿、餐饮行业相比显然属于较低水平。但养老行业也有天然优势,因其刚需、入住稳定的性质,收益率也会相对稳定,在经济环境发生大的波动的情况下不会有较大波动。
真相5: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除了硬件设施“过硬”,养老社区的运营也需要软件的支持。换句话说,拥有养老护理专业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康养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目前2.64亿老年人中有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名,但是我国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养老护理员目前并未作为专业的职业设置,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职业认证和专门的职业培训,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
鉴于上述现状,在加速布局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公司日益察觉到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失的压力,已将培养养老护理人才提上日程,特别是加大年轻护理员的培养。
一位考察了多个养老社区,最终决定入住国寿嘉园的长者感慨地说:“这儿环境好,社区工作人员很专业,看着一群年轻人在身边,觉得自己都变年轻了。”
“我们提前6年就开始储备养老护理人才了。”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国寿嘉园·乐境2015年即与保险职业学院合作养老服务订单班,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内两家医学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已有200余名订单班毕业生和实习生分布在中国人寿各个养老社区中。
真相6:养老护理行业流失率较高
事实上,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岗位流失率也较高。
据统计,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
将年轻的养老护理员“定制”到养老社区中,如何留住这些人,是保险机构运营养老社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上述国寿嘉园相关负责人认为,薪酬、福利、考核、评价等是必要条件,他们给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从最初的护理员、资深护理员到管理岗位的职业发展通道,随着职级的不断提升,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合众人寿则针对一线员工专门设立“护理师星级员工评定制度(1级~5级)”,每年进行考核评定,并与薪酬挂钩;对于年轻的员工,在工资上给予年龄补贴。同时,该公司开发了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
此外,一线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问题也亟需得到关注。事实上,养老护理并不是一个短期、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专业职业。
真相7:养老社区可给保险主业加分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谈到代理人展业时说,养老社区对公司品牌来讲是一张极好的名片,代理人在销售保险产品时,能够提供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客户比较认可。
尽管养老社区投资成本收回需要较长时间,但是通过几年的运营实践,养老社区对寿险主业的带动成效已初步显现。
根据国寿健投公司2021年上半年工作会发布的数据,综合金融(养老社区为主)带动寿险主业保费收入40亿元,客户经营数量超54000人次,投资业务带动率为80%。
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即使在协同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在带动寿险主业发展方面好于预期,发展空间很大。
据长江证券非银团队测算,2017年以来泰康医疗及养老社区开始贡献运营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收入规模分别为2.69亿元、19.87亿元、34.84亿元和33.39亿元;从运营成本来看,近4年养老社区运营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泰康已经开业的养老社区7个,若入住率提升,预期收入将提升至150亿元左右。
事实上,养老社区对寿险主业的带动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保费收入上,还体现在推动了营销队伍转型。
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刘挺军曾公开表示,泰康保险集团从家庭保障计划率先进入到养老社区,推出了与泰康之家相结合的“幸福有约”的产品已经被市场广泛接受。某种程度上这样一个长期年金产品是另外一种类型,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养老准备的第三支柱解决方案。通过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带动寿险营销队伍从原来的人海战术逐步向健康财富规划师转型。
需要关注的是,要想让养老社区持续地反哺主业,关键是要提高养老社区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规范、专业、人性化的社区管理提升客户满意度,兑现对保险客户的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取得市场优良口碑。
真相8:“保险产品+养老服务”产服匹配模式仍有创新空间
从险种上看,目前与养老服务对接的产品多以年金险为基础,叠加其他险种。对于寿险产品及商业护理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匹配方式,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尚未推出,这是各家保险公司重点研究的领域。
从对接方式上看,“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下的产品对接方面现阶段以资格函权益为主流方案。“保险产品+居家养老”模式的产品对接方案尚未清晰,已有的“产服方案”为买保险送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相较于与医疗服务强关联的健康险产品,养老服务与保险产品的对接方案缺少深度挖掘与强关联性。
对于产服匹配的问题,我们没有在国外案例中探寻到标准答案。随着我国保险公司相继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待客户数据取得一定积累后,是否能够在保险产品种类以及产服匹配上有更大的突破,是我国保险公司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灵魂问题:商业回报转折点何时到来?
虽然养老是当之无愧的朝阳行业,但目前对不少从业者来说,“做养老不赚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养老社区的项目成本由拿地成本、开发成本、后期运营成本构成,在重资产模式发展下,初期拿地和开发成本很高,后期运营成本高,护理人员工资、物业管理费用占主要部分,仅仅依靠社区租金和服务费、一次性押金的投资收入,很难收回期初投资。但长期来看,随着享受第一轮市场开发红利的买力较高人群逐步进入养老年龄,加上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中期可以实现运营层面的盈利。
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平均100到120亩,从开工到运营,周期一般在760天到770天左右,保险公司通常打造高品质的养老社区,平摊下来每套成本(一室一厅)是80万-100万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养老社区入住率如果能达到65%-70%,就可达到营运盈亏平衡。目前,泰康燕园(2015年开始营业)的独立生活区入住率达到99.7%,申园(2016年开始营业)的入住率超90%,两园均已实现运营盈利。
此外,保险公司希望可以通过养老社区促进保单销售,保单对应的利差收入非常可观,叠加养老社区的运营盈利,整体可以弥补养老社区的投资支出。且依托保单销售盈利,可以保证对养老社区的高质量投入,项目未来前景可观。
大家保险养老社区负责人指出,养老本质上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居住属性的复杂服务,从国外养老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内近十年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产业的实践情况,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当前轻重资产模式最大的区别,既不在所提供服务的品质上,也不在财务盈利性上,更不在资产是否可增值的争论上,而是在现金流的可持续性上。国内经营良好的养老机构,其盈利能力并不比国外同业差,也不比国内的保险公司,尤其是财险公司差。
他指出,真正束缚中国养老行业发展的,不在于盈利性(尤其是轻资产模式,国外养老产业利润率同样不高,但仍属于优质资产,社会资本参与踊跃),而在于社会参与资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续投入的容忍度。保险公司参与养老行业,并不能获得特别高的回报率,而是其资金属性与养老行业有更高的匹配度,与保险主业能够形成更好的产业协同。
新开业养老社区普遍都需要经历入住率爬坡期,当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和良性运转,这和其他产业并无不同。真正不同的是,养老社区一旦住满,会处于长期处于满员状态,较少出现入住率大幅起落的情况,盈利性相对稳健。
某养老社区财务人士指出,说养老社区不赚钱是片面的,但投资养老社区绝不是暴利的赚钱,而是符合养老行业普遍规律的收益率和回收期指标。比如参考美国养老项目主流投资商REITs近十年投资养老地产,投资收益率在11%左右,其中运营收益率在6%左右,地产增值收益率5%左右。养老社区的商业回报体现需要一定的期限,可能比其他行业更长一些。
中国银行保险报:走访了这些养老社区后,我们发现了几个真相;朱艳霞
21世纪经济报道:险企加速布局养老社区但盈利难 收费高门槛成入住瓶颈
中国银行保险报:险企办养老社区 到底咋样;朱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