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法规问世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标志着人工智能规范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监管模式:风险分级管理
该法案采用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将人工智能系统分为禁止、高风险、有限风险和最低风险四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系统设定了不同的合规标准。
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受到严格监管
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设备、贷款决策系统、教育评分和远程生物识别系统等被列为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涉及医疗健康、公共安全和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该法案对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规定了严格的透明度义务。
对人工智能内容的监管
法案要求,所有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包括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必须明确标注,并易于识别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应对虚假信息带来的担忧。
违规处罚严厉
该法案禁止使用对用户基本权利构成明显威胁的人工智能系统。对于违规行为,欧盟最高将处以 3500 万欧元或全球年营业额 7% 的罚款,取两者中较高者。
分阶段实施和国际影响力
相关规则将分阶段实施,为企业留出过渡期。该法案不仅适用于欧盟境内,其效力还扩展至在欧盟区域外运营的相关公司,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影响:规范应用人工智能
随着法案条款逐步实施,人工智能应用将走向更加规范的轨道。
成本上升:合规成本增加
业内普遍认为,该法案将显著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合规成本,早期预测显示,欧盟可能在未来五年内经济损失超过 300 亿欧元,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将增加近 17% 的合规成本。
中国企业出海欧盟市场面临挑战
该法案对透明度、个人信息保护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出海欧盟市场而言,将面临合规成本和压力的增加。还需要关注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方禹指出,这部法案给出海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法案基于风险治理框架,但欧盟和中国对于“风险”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出海企业除了适应制度上的合规,还需要在价值观层面进行调整和平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高级主管呼娜英表示,法案生效后,中国出海企业一方面需要调整自身业务和合规体系以符合欧盟标准,另一方面要平衡不同国家和司法区域的规则。
有人担心,法案的严格监管和约束可能会抑制技术创新,尤其是对初创企业和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供应商带来较大压力。也有分析认为,随着合规体系的完善,长期来看,这将激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合规成本,促进人工智能行业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