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搭载着54个集装箱汽车配件、日用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近日从天津新港站开出,开往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
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古有丝绸之路驼铃阵阵,今有“钢铁驼队”奔驰不息。经过10年发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准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联通亚欧,开辟运输新通道
9月15日,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宣布: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已开通5条线路,累计开行80列。
以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为例,每周三、周六凌晨3时55分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运行9908公里,10日后可抵达杜伊斯堡,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压缩30%以上。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联通我国境内112座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城市,以及沿途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座城市,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
——通道网络逐步完善。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机车穿梭、作业繁忙,货物一下班列便搭乘轮船出海;在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起重机抓取一个个有“中国铁路”标识的集装箱装至班列上;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一列列中欧班列完成换装工作,等待出境……
国铁集团数据显示,中欧班列已形成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同江口岸出境的西、中、东3条通道,时速120公里图定中欧班列运行线已达86条,实现了亚欧国际联运的网络化。
——口岸能力大幅提升。
口岸,是中欧班列运输途中的重要节点。班列将在这里完成换装、报关、清关、出境等手续。10年来,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加强既有口岸能力扩建,开辟新口岸,不断提升国际联运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俯瞰满洲里铁路口岸,一列列中欧班列在宽准轨线路上铺展开来,高高耸立的龙门吊用“巨手”将色彩斑斓的集装箱整齐码垛。经过多次升级,满洲里铁路口岸国际联运列车日换装量增至840标准箱,换装能力比2020年提升1倍,国际联运更加高效便捷。
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等口岸分别过境中欧班列5141列、3150列、4838列、2549列、884列,比2016年分别增3981列、3080列、4527列、2388列、884列。
——枢纽功能持续增强。
10年来,我国积极推动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的现代物流枢纽,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以西安国际港站为例,从最初的四等小站到如今的一等货运站,西安已经成为中欧班列重要的集结中心。今年,西安国际港站再次升级:货物装卸线路由19条增至29条,12条货物线完成改造,具备直接发车功能,装卸能力提升30%。如今,西安国际港站成功跃升世界一流内陆港,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准箱、年铁路货运量6600万吨。
数据显示,2022年5个集结中心共开行中欧班列8800列,占中欧班列开行总数的53%。
量质齐升,创新物流新模式
集装箱层层堆叠,龙门吊忙碌装卸,成都国际铁路港一派繁忙,“陆上港口”名不虚传。
“产线尽头就是集装箱,车间隔壁就是铁路港。”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杨怡说。
十年发展,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物流大通道,开创了国际运输合作新局面。
经济环保优势突出,广受企业货主欢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嘉泽木业有限公司主营木材加工。企业负责人郭进海最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内蒙古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基地——七苏木物流园。
郭进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进口一吨木材,中欧班列运输可比公路省50元,按每年20万吨的使用量来算,可节约近1000万元。
数据显示,同样运一批货物从中国到欧洲,中欧班列运输费用约是航空运输的1/5,运输时间约是海运的1/4,且具有稳定性高的特点,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不仅如此,中欧班列平均碳排放量为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交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铁集团货运部有关负责人说。
多式联运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来到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一艘来自越南的集装箱班轮已顺利靠港。现场正忙碌地组织集装箱卸船进站,集装箱将搭乘中欧班列前往哈萨克斯坦,实现“海丝”“陆丝”无缝衔接。
“对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选择海运抵达厦门,再搭乘中欧班列前往欧洲,比全程海运节省近一半时间,这是中欧班列(厦门)独有的国际海铁联运优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漳州车务段海沧站站长赵励强说。
海铁、公铁、空铁多式联运,让中欧班列效能更好释放。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目前,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等沿海港口为起点的中欧班列线路已达29条;广州、成都等城市已依托中欧班列打造了“空铁联运”跨境电商出口新模式,推动“铁海公空邮”综合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
互利共赢,搭建合作新平台
驰而不息的中欧班列,为沿途国家、地区发展带来发展新机遇。
——提速货物往来,优化开放格局。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过去,大宗货物出口欧洲,需先运至东部海港,再经海运入欧。如今依托中欧班列,郑州一跃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2013年以来,中欧班列(郑州)从每周‘单趟对开’到现在每周最高往返34列,车次越开越密,境内外合作伙伴达到6000多家,形成‘以运带贸、以贸促运’的产业互补良性发展格局。”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圃田站站长郜飞说,依托中欧班列,河南开行东方红拖拉机、信阳茶叶、南阳香菇、商丘棉花等定制合作班列,推动特色农贸产品走出国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中欧班列运送货物货值占中欧货物贸易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1%增至2021年的9%。
——聚拢产业集群,拓宽发展空间。
多年来,重庆先后获批国家铁路一类口岸、整车进口口岸、首次*品进口口岸等。“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设立,带动长安、东风等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促进了重庆乃至西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开启了中国西部内陆整车进口新篇章。”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平说。今年1至8月,中欧班列(重庆)进出口整车6.4万台、增长约36.7倍。
——联通广阔市场,打开“共赢大门”。
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有一家500多平方米的西班牙商品进口馆,销售西班牙红酒与橄榄油等商品。
“以前,苦于没有销售渠道,不少西班牙的优质产品一直无法打开市场。”进口馆负责人金海军说,中欧班列开通后,这些产品被中国采购商销售至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等地。
与此同时,义乌的小商品也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往西班牙马德里,助力其成为欧洲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今年以来,中欧班列(义乌)累计开行超1000列,商品品类达5万多种。
据介绍,这些年,从中国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拓展到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品类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等。
中欧班列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至8月,共开行11638列、发送货物126.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0%、23%。未来,“钢铁驼队”必将给国际经贸合作带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