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现状及开展趋向剖析 RCEP为外贸开展注入新能源 (2021年中考数学试卷)

2020年11月15日,区域片面经济同伴相关协议(RCEP)在东亚协作指导人系列会议时期正式签订。2020年,我国对其余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7%。其中,出口4.83万亿元,增长了5%;出口5.37万亿元,增长2.2%。RCEP的签订为中国外贸开展注入新能源。

对外贸易规模逐年递增

从国际进出口总额来看,2015-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全体出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动趋向,从2017年开局进出口总额上升,到2020年国际进出口总值到达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出口14.23万亿元,降低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参与27.4%。

从进出口货运量来看,2015-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动摇增长,2019年的进出口货运量到达45.8亿吨,同比增长2.8%,到2020年国际进出口货运量到达49.1亿吨,同比增长7.3%。

民营主体生机继续增强

2020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3.1万家,参与6.2%。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4.98万亿元,增长11.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6%,比2019年优化3.9个百分点,第一大外贸主体位置愈加坚固,成为稳外贸的关键力气。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44万亿元,占38.7%。国有企业进出口4.61万亿元,占14.3%。

RCEP为外贸开展注入新能源

2020年11月15日,区域片面经济同伴相关协议(RCEP)在东亚协作指导人系列会议时期正式签订。这是一个以亚洲经济体为主的自贸区,在东盟10国的基础上,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个国度,RCEP成员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区域内贸易占环球贸易量基本在30%左右,是环球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亚洲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意义严重。

RCEP抵赖各成员方在经济与文明上的异质性,从满足成员方的浅档次一体化协议开局逐渐裁减,一方面经过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和经济技术协作等,简化和融合多重贸易规定,降低了买卖老本,改善亚洲地域的开展环境;

另一方面,在原有不同的关税增添布置或贸易规定基础上,启动全体性的谈判和布置,可以取得所有成员方群体执行的繁多目录或规定,有助于大幅推进亚洲地域一体化进程。

2020年,我国对其余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7%。其中,出口4.83万亿元,增长了5%;出口5.37万亿元,增长2.2%。

从出口商品看,出口机电产品2.6万亿元,增长7.3%,占同期对RCEP成员国出口总值的53.8%。其中,集成电路3140.3亿元,增长15%;智能数据处置设施及其零部件2606.3亿元,增长11.1%。同期,出口休息密集型产品9448亿元,增长11.9%。

从出口商品看,出口集成电路1.08万亿元,增长9.8%;智能数据处置设施及其零部件1784.5亿元,增长8%;铁矿砂4963.5亿元,增长14.7%;高级状态的塑料1563.3亿元,降低0.3%。

多年来,中国不时是RCEP的踊跃介入者和推进者。在环球贸易体系新一轮重构中,RCEP是中国构建环球高品质自在贸易网络的关键基石,RCEP的达成也将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环球贸易规定制订的强烈竞争中赢得策略被动。

对外贸易行业开展趋向剖析

在环球经济全体回暖、疫情极速反弹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优先复原的长处将继续表现,一方面经济继续复原,对内需起到有效撑持;另一方面环球需求向我国歪斜的状况估量还将继续一段时期,全体来看,估量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有望进一步上升。


上海: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华网财经9月28日讯: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基础上,制定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此次上海市出台稳增长22条政策中指出,上海市将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取消对符合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移限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

《若干措施》明确指出,上海市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力度,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本政策措施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以下为《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原文:

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及时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全市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全力打好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在本市发布的《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抗疫助企“21条”)和《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经济恢复重振“50条”)基础上,制定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如下:

一、着力助行业促发展

(一)加大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纾困力度。 通过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联动各社会主体共同出资,实施电影票价补贴。 对2022年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及时恢复营业的专营商业影院、体育健身场所,给予复工复市补贴。 对2022年因疫情管控暂停营业的专业剧场,按照座位数给予一次性停业补贴;对疫情后加快复演的专业剧场,给予限流补贴。 统筹用好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酒店宾馆纳入旅游业贷款贴息政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A级景区、星级酒店给予一次性纾困补助。 充分用好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社会资本参与市民健身设施补短板的建设项目给予一次性补贴。 开展商标质押助力文体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加大会展行业扶持力度。 支持重点展会有序复展,对2022年克服疫情影响在沪举办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举办单位实际发生的场租费用按照不超过10%的标准给予补贴,单场补助金额最高100万元。 加快推进展会业态创新,鼓励会展企业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

(三)支持广告行业恢复发展。 对提供广告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2022年第四季度实际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的50%给予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四)加大航空业纾困补助力度。 制定实施2022年上海航空业补助方案,重点对消杀、核酸检测、空中保障能力建设、货邮国际中转业务等方面给予补贴,支持航空业防疫和恢复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委、机场集团)

(五)支持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 优化餐饮、住宿等行业稳岗补贴认定条件,对连锁企业分支机构主营业务为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可将经各区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分支机构纳入一次性稳岗补贴范围。 按照国家要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和托育服务机构属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范畴、承租国有房屋的,一律免除租金到2022年底。 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按照50%税额顶格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 对养老托育行业纳税人,可按照规定享受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税务局、各区政府)

二、着力强主体增动能

(六)支持小微企业升级发展。 对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按照企业产值增速分档支持其采购数字化管理、技术创新、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市级资金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鼓励各区配套支持。 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将接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等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入库培育和指导服务。 鼓励各区对首次成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或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给予一定奖励。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各区政府)

(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对入选市级、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奖励全覆盖,由各区对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不低于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不低于30万元奖励。 推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码上贷”,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推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包,在上海市企业服务云开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窗,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一门式服务。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

(八)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 建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持续稳定通过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升级。 对首次成为“四上”企业的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市、区联动给予企业上一年度研发投入5%的一次性奖励,最高50万元。 对高新技术企业在2022年第四季度购置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 (责任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区政府)

(九)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鼓励各区对新纳入“浦江之光”科创企业库等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必要扶持。 鼓励各区加大对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支持力度,对企业成功上市的给予奖励。 (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

三、着力扩需求稳增长

(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规划、用地、用海、环评等前期工作以及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国家持续新增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面向国家政策规定允许的支持领域和项目范围全力做好项目储备,推动符合条件项目抓紧申报,推进已签约项目加快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依法用好专项债结存限额,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支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推动存量基础设施项目REITs常态化发行。 建立本市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以合并审批、分期审批、格式化审批、容缺后补等为抓手,精简项目审批流程,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示范区线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小洋山北侧开发等一批重大预备项目,加快开展市域铁路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等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重特大项目,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交通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

(十一)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取消对符合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移限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力度,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结合办好全国首届“国际消费季”暨第三届上海“五五购物节”以及全球新品首发季、夜生活节、上海旅游节等标杆活动,放大10亿元“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乘数效应,广泛动员重点商圈、电商平台以及零售、餐饮、文体旅商户等积极参与并配套开展打折让利、优惠叠加等活动,着力促进消费回补。 持续投放面向市民的体育消费券,对使用体育消费券的健身场馆给予每月1500元的防疫物资补贴。 加快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潜力,对本市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等个人消费给予支付额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支持消费市场创新发展,对具有市场引领性的创新业态、模式及创意活动以及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予以支持,每年奖励上限为零售企业100万元/家、餐饮企业50万元/家,奖励资金实行预算总额控制。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房屋管理局、市税务局)

(十二)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 鼓励银行机构、担保机构减免相关汇率避险费用,引导港口单位进一步压缩空箱调用、码头装卸、集卡短驳等费用,取消企业办理退运货物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专门申请的第三方检测要求,对符合条件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车辆优先检测。 开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监管创新试点,扩大生物医*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范围。 持续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确保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在5个工作日内,对出口退税分类管理类别为一类、二类的出口企业办理退税平均时间在3个工作日内。 大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设立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上线RCEP最优关税税率和原产地证规则查询系统。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和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设立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退货中心仓。 鼓励贸促机构、会展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方式举办境外自办展会,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该方式举办的境外展会。 为赴境外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出入境证件办理便利。 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出口,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选取一批制造业领域标志性外资项目,加强“全流程”跟踪服务和全方位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建设。 修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支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等纳入总部认定和支持范围。 进一步支持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在引进海外人才、提高研发便利度、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方面加力增效。 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资讯、投资贸易对接、金融咨询、法律咨询、企业培训、海外响应支持等服务。 (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交通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科创办、市政府外办、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品监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边检总站、市税务局、市贸促会、上港集团)

(十三)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加快升级发展。 支持重点产业升级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本市产业园区“二转二”开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现行按照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将2022年第四季度扣除比例统一提高到100%。 用好国家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2022年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 支持龙头企业升级扩容,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不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各区按照规定给予支持。 支持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发展,实施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贴息政策,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创新产品合同金额30%、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 落实国家支持制造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2022年9月1日起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 落实国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和发展,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制定数字总部认证办法。 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创新创业公司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委、市税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各区政府)

四、着力优环境强服务

(十四)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落实国家设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要求,推动建立完善上海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安排中小微信贷奖补专项资金,扩大信贷风险补偿对象范围,对在沪银行申报的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贷款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应纳尽纳”;降低信贷风险补偿门槛,将一般行业企业的不良率补偿下限门槛统一下调至0.8%,将符合条件的本市重点行业企业的不良率补偿下限门槛进一步下调至0.5%。 提高信贷风险补偿比例,对不良率3%以下部分的不良贷款净损失,补偿比例不低于25%;对不良率3%-5%部分的不良贷款净损失,补偿比例不低于55%。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

(十五)实施中小微企业“首贷户”贷款贴息贴费。 对2022年第四季度通过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担保、从上海辖内商业银行首次获得普惠贷款的中小微企业,给予2%的贴息补助,单户企业贴息金额最高20万元。 建立市、区联动的担保体系,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向中小微“首贷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按照0.5%收取担保费,引导区级财政部门对中小微“首贷户”融资担保服务继续实行贴费政策,鼓励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在现有基础上减半收取。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十六)加大普惠金融为企服务力度。 开展普惠金融顾问试点,建立以金融专家为主、产业专家为辅的普惠金融顾问专家库,由普惠金融顾问组成普惠金融服务团队,更好服务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在更好发挥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企业服务云、上海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行“单一窗口”一站式融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融资服务窗口并向各园区延伸,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受理服务,便利企业就近咨询办理金融业务。 (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各区政府、各园区管委会)

(十七)鼓励引导保险机构创新疫情防控保险产品。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鼓励在沪保险机构制定相关疫情防控保险方案,开发完善复工复产综合保险方案以及营业中断险、货物损失险、健康保险等疫情防控保险产品,优先支持物流、餐饮、零售、文体旅等困难行业企业投保。 鼓励引导各区对疫情防控保险产品进行保费补贴。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十八)减轻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负担。 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降低职工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0.5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全面推行“免申即享”方式,对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缓缴2022年9月至11月职工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参照执行。 (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

(十九)开展清费减负系列行动。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对本市各领域涉及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制定和公布缓缴清单,对清单内的*品注册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工程质量保证金等收费项目一律缓缴一个季度,免收滞纳金。 2022年第四季度将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减免10%,将政府定价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 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有分歧账款协调解决力度,确保无分歧账款清偿率达到100%。 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聚焦交通物流、水电气、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重点领域,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各区政府)

(二十)逐步扩大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开票试点。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扩大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开票试点范围,2022年内,实现全市开票量最集中的重点企业和高信用低风险的优质企业“全覆盖”,更大力度支持和满足市场主体合理用票需求。 (责任单位:市税务局)

(二十一)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和信用服务助企纾困。 开展律师行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免费“法治体检”活动,帮助企业应对疫情造成的各类法律风险。 指导公证、司法鉴定机构畅通涉疫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围绕涉疫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缩减办理时限。 对符合条件的涉疫企业,缓减一定的公证、司法鉴定和仲裁费用。 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完善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合理调整失信信息认定和归集标准,探索建立因疫情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失信的豁免机制;持续优化信用修复、信用信息异议处理等服务,引导企业及时、主动维护信用记录;加大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支持银行机构在公共信用平台联合建模,拓展企业信用“白名单”范围;加快推进信用报告替代企业合规证明,通过线上一键式获取专版报告,助力企业申请境内上市和资本市场融资。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二)着力保就业保安全保民生。 落实国家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要求,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将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 对依托平台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快推进上海LNG站线扩建工程等能源保供项目建设,及时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全力确保城市平稳运行、能源稳定供应和粮食稳产保供。 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推动建设应急物资中转站。 充分发挥“两旧一村”等民生工程对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的带动作用,试点推广中心城区旧区改造政策,由市级专项资金对黄浦、静安、虹口、杨浦等区单独实施土地储备且规划用途为公益性配套设施的零星旧改地块给予定额补助,加强旧住房成套改造政策倾斜。 全面提速“城中村”改造,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将“城中村”改造项目认定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比要求从70%以上降至51%以上,完善规划调整、容积率增加、多渠道融资等支持政策,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粮食物资储备局、市房屋管理局)

各部门、各区要抓紧制定发布配套实施细则,明确申报流程和办事指南,积极实行免申即享、一键即享、线上办理、精准推送等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组织实施和分析评估,确保各项政策加快落实落地,高效直达市场主体。

本政策措施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具体政策措施明确执行期限的,从其规定。 本市2022年3月发布的抗疫助企“21条”政策和5月发布的经济恢复重振“50条”政策按照原规定继续执行。 国家有相关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磅!苏州连夜发布46条政策提振市场主体

今天晚上(3月5日),苏州连夜发布46条政策力撑市场主体,可以说是相当重磅的利好落地了。

仔细分析这46条政策,可以看到这些政策几乎涵盖了苏州的工商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继续强化金融支持、加大对重点行业恢复发展的支持、加强外贸企业帮扶、持续优化提升服务等等。

可以说,这46条政策将在极大程度上提振苏州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拉动第三产业的需求上,力度非常大。

结合近期“两会”提出的今年GDP增速预期5.5%来看,这46条政策确实是很有针对性。

关于房产,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十五条明文写着:

因疫情影响开发建设进度的商品房项目,在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的前提下,经综合研判后,可申请预售时间节点提前30日。 因疫情影响,未交付的在建在售商品房项目,交付期限可顺延30日。

这条政策其实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有点微妙的。

不论是预售时间节点提前30天,还是交付期限可以顺延30天,实际上对于真正出问题的楼盘和房企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苏州楼市的政策看起来略微松动了一些,但却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逆转,该卡死的门槛还是卡得严严实实。

不过对于运营正常的房企而言,有这两个30天的缓冲,在实际操作上就能宽裕很多,多多少少也能算是一条好消息。

另外,在46条政策的字里行间,一直重复着一个概念,就是金融方面将继续放宽,更加放宽,资金执行进度要加快。

这也意味着银行的贷款门槛也将进一步放宽,流程也将进一步加快。

虽然大部分政策并不针对楼市,但楼市也将会在这一波政策之中获益。

在大的经济形势下,也许苏州楼市也将适度松动,以进一步拉动内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议大家保持密切的关注。

附录:《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原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力推动经济运行平稳有序,现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一)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对生产经营暂时面临困难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支持。 鼓励各县级市(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 对在疫情期间为承租的中小企业免租金的创业基地,优先予以资金扶持。

(二)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免费诊断、示范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继续实施有效投入奖补政策。 建立“一企一档”、“一链一档”,培育推广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将核心业务能力向云端迁移。

(三)认真落实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公交和长途客运、轮客渡、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免征增值税政策。 免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增值税,对其自用及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凡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对其投资的,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免征城市公交场站等运营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承担商品储备政策性业务的企业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等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2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其他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五)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经批准可继续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最长6个月;对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在1年以上的统筹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不影响企业信用和职工个人权益记录。 根据国家、省部署,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大力开展符合苏州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紧缺需要工种的项目制培训,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中小微企业可按规定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或缓缴。

(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对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在1年以上的统筹地区,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其中2022年度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 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培训补贴。

(七)加大用工服务保障力度。 延长项目制线上培训、来苏就业补贴、规模组织输送劳动力补助及交通费补贴、赴外人力资源合作对接一次性补助等市政府“稳岗惠企十条”有关政策执行期至苏州全域调整为低风险地区的次月底。 强化与劳务输出地区劳务协作,畅通引才用工渠道,加大线上招聘服务财政投入力度。 做好疫情期间入职体检工作。

(八)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在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缴费率(不含生育保险缴费率)和个人缴费率之和基础上,降低1个百分点。

(九)加快资金执行进度,做到早分配、早使用、早见效,尽快将涉企专项资金分配下达使用单位。 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把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

二、继续强化金融支持

(十)用好用足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开展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项行动,推动投放信用贷、首贷。 支持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方面的普惠型金融支持。 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发挥苏州市信用保证基金对中小企业融资增信作用,优化“信保贷”业务流程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小微贷”产品扩围增效,落实“两无四有”和“见贷即保”简易标准,加快推进小微融资便利化。 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以及“农发通”“惠农贷”等金融支持。

(十一)引导银行机构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确保全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作用,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发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同期LPR的、银行机构办理票据贴现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给予全额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加强对企业融资成本的监测。 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的担保支持力度,鼓励取消反担保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国有融资担保公司等融资担保机构要发挥支持作用,不盲目脱保,延续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率下降20%政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不高于1%。

(十二)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应收账款融资增量扩面,鼓励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实行应收账款票据化。 支持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 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

(十三)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确保全年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稳步增长。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但有还款意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予以支持,通过续贷、展期等方式纾困解难,不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 各银行机构主动摸排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贷款到期情况,提前告知企业初步续贷意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有需要的企业优化还款方案。 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

(十四)发挥线上金融平台作用。 在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设受疫情影响企业融资服务绿色通道,引导银行机构充分运用线上服务平台,推出特色信贷产品,通过线上顾问、远程服务等方式与企业加强联系,确保金融服务不间断、服务质量不下降。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地方征信平台,有效运用企业征信数据,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提高首贷、信用贷款占比。 加强线下金融服务对接。 梳理应急保供、重点支持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及时向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推送,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业务特点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 开展“普惠金融进基层”等政银企对接活动。

三、加大清费减负力度

(十五)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承租市属国有企业(包括全资、控股和实际控制)和行政事业单位权属物业的,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 鼓励各金融机构对减免租金的出租人给予基于房屋租金收入的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 各县级市(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十六)对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小微企业,继续全额返还工会经费。

(十七)鼓励电信运营企业积极设计并推广适合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产品和应用,现阶段对旅游、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免费提供3个月的云视讯、移动办公、云主机、云财税等服务。

(十八)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交付款项,最长不得超过60日。 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滥用商业汇票变相占用中小企业资金。 大型企业应在年度报告中向社会公布逾期未支付的中小企业款项。

(十九)持续排查处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拒绝或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对已过建设期仍未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加快验收,对达到单项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项目要及时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二十)对本市疫情防控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委托的用于具有抑菌性能的相关产品免除检验检测费用;对本市疫情防控相关的*品、用于疫情防控消毒产品的纯化水、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器械企业委托的洁净室环境等检测免除检验费用;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的委托业务提供“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安排检验检测,第一时间发放检验报告书;对直接服务于疫情防控的CT机、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红外体温筛查仪、红外体温计等计量设备免除检测费用;对疫情期间中小企业送检计量设备免收加急费。

四、加大对重点行业恢复发展的支持

(二十一)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强分区分级精细化管理,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 中风险地区暂停堂食的,大力推广自提、外卖、无接触配送方式。 鼓励各地帮助餐饮业市场主体购买营业中断损失险。 支持餐饮商户有效延长营业时间,完善夜间交通线路,经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评估后,放开夜间非高峰期占道停车。 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所持健康证明在2022年2月13日后(含2月13日)有效期届满,疫情防控期间无法领取新证的,健康证明视为有效,有效期自动延长至本轮疫情解除后30天。

(二十二)鼓励各县级市(区)对零售、餐饮企业免费开展员工定期核酸检测,对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

(二十三)市级安排不低于2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文旅行业消费复苏及重点企业纾困。 提前组织开展2022年度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经费项目申报工作,加快发放扶持资金。 鼓励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减免园区内中小微文化企业房租。 对A级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字化和公共服务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文旅发展专项资金。 继续按80%比例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 鼓励和支持酒店、景区、民宿、旅行社、文娱企业等开展各种促销活动,顺延公园年票有效使用期限,并在“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和相关新媒体渠道进行免费推广。

(二十四)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党建活动、工会活动、公务活动、会展活动等,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协调。 文旅部门与工会加强合作,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乡村重点村、红色旅游景点等纳入疗休养活动范围。

(二十五)因疫情影响开发建设进度的商品房项目,在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的前提下,经综合研判后,可申请预售时间节点提前30日。 因疫情影响,未交付的在建在售商品房项目,交付期限可顺延30日。

(二十六)对每月通行次数在30次(含)以上的ETC公路客运班线客车,给予通行费八五折优惠。 延续实施“运政苏通卡”货运车辆通行费八五折优惠政策。 对进出南京港、连云港港、太仓港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及中欧班列集装箱主要装车点和集货点的运输车辆,继续在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收费站免收车辆通行费。

(二十七)支持汽车客运站对站内经营区域进行改造,进行商贸配套租赁等活动,从单一的站务服务功能扩展为包含餐饮、住宿、购物、体育、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

(二十八)加大以保险、保函替代现金缴纳保证金的推进力度。 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推动建筑等领域的保证金保函全覆盖。 率先启动“苏式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改革试点,创新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缴纳方式,探索开展履约保证保险 银行保函替代缴纳保证金。

(二十九)举办“五五购物节”“夜zui苏州”“双12苏州购物节”“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购物节”“直播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推出各层级千场促消费活动,安排各级商务发展资金给予专项支持。 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五、加强外贸企业帮扶

(三十)支持外贸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展会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企业参加线上国际展会、自建独立站并在国外门户网站开展宣传推广、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根据出口业务实际成交和撮合业绩,给予相应支持。

(三十一)联合上港集团打造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太仓港分中心。 支持太仓港加强与RCEP国家的近洋航线建设,鼓励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约合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物流运输服务专场对接会。 继续稳定国内沿海干线运输通道,稳定原材料运输,加快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构建高质量物流网络。

(三十二)对完成技术改造的加工贸易企业,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予以扶持。 鼓励金融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无抵押优惠利率贷款。 支持加工贸易发展,纾解企业困难,对企业内销加工贸易货物的,暂免征收内销缓税利息。 帮助企业出口转内销,引导外贸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拓展国内市场销售渠道。

(三十三)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承保力度。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等的保障力度。 对资金周转确有困难的企业,实行保费分期缴纳的便利措施。 针对性降低中小微企业投保成本。

(三十四)制定出台专项政策举措,优化完善“RCEP企业服务平台”功能,发挥RCEP企业服务中心工作机制作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利用RCEP规则能力和水平。

六、着力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三十五)强化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严厉打击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加强原材料保供对接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应对采购、销售、仓储等经营风险。

(三十六)支持期货公司深化市场主体风险管理服务,探索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等模式,提供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 研究对企业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应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给予补贴。

七、加强政府采购支持

(三十七)综合运用履约保证金保险、小微企业报价10%扣除等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完善升级“苏采云”信息化系统,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全面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完善预付款制度,缩短政府采购合同签订时间。 推动“政采贷”扩面增量,全面开展“政采贷”线上融资,向中标、成交供应商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融资。

八、持续优化提升服务

(三十八)在不改变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前提下,合同明确可以分割或不得分割的,按合同约定办理相关手续;合同未明确的,在符合相关规定前提下,经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可以根据企业申请分幢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三十九)允许开放式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和大型超市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公共安全和行人通行的条件下,开展“店外设摊”和占道促销活动。 允许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打造“集中夜市”。 合理设置地产瓜果、蔬菜自产自销点,免费对本地果农、菜农开放。 对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身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予以豁免登记。 放宽“住改商”政策,简化办理流程。

(四十)以网上申报为切入点,通过数字赋能,开展“水电”、“水电气”报装套餐等“一件事”,实现电水气暖业务联合办理机制。 优化市政公用服务程序,市政公用服务单位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时获取项目相关信息,实现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竣工验收后直接接入。

(四十一)继续推广“全电共享”电力设备租赁暖企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到临时用电、能效服务等领域。 开展重点用户用电情况监测,协助制定负荷转移、增容改造等方案,助力企业有序平稳复工复产。 自2022年2月19日起至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为止,实行欠费不停电和延长缴费截止期措施。 居民客户电费违约金起算日期延长至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为止,非居民客户电费违约金起算日期暂延期至2022年3月8日。

(四十二)开展包容审慎监管提质升效工程,推行柔性执法,对社会危害不大的,依法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 加强涉企行政指导,落实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 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 对个体工商户、企业符合“免罚轻罚”清单的行政处罚和首次轻微违法且整改的行政处罚,不涉及安全生产的,可以不予推送信用公示平台。 对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项目的行政处罚,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可以减免行政处罚滞纳金。

(四十三)对有效期满或需监督审核及再认证维持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可结合相关程序要求,顺延既有认证证书有效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 对于受疫情影响停产而不能接受监督审核检查的企业所持有的认证证书,认证机构对认证证书实施暂停等处理的时限,可延迟至疫情解除后3个月。 对因疫情影响未能按时办理*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经营许可、食品生产许可、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延续导致证书过期的企业,可先办理许可证有效期延期,待疫情解除后再按规定提交材料办理延续。 对于企业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延续的,非必要可免于现场检查。

(四十四)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统筹调度律师行业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免费法治体检,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公司律师制度建设,着力加大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 推广“公证顾问”模式,设置“公证企业服务中心”,开辟涉企“绿色通道”,持续优化升级面向企业的公证服务产品。 推广“苏解纷”线上调解平台,为个体经营户调解提供便利。

(四十五)大力推广“苏商通”应用,实现惠企政策智能推送、一键通达。 完善“一企来”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 不断完善全市热线“知识库”“专家库”应用系统,实现知识信息分类推荐、集成检索、自助查询和自动推送,提升自助查询和定向推送能力。 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按照“免申即享”“网申捷享”“代办直达”等方式,除有特殊要求的资金外,实现财政奖补、减税降费等快速审核、快速拨付、便捷享受。

(四十六)压紧压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整改提升、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长效机制,全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持续开展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督导,制定年度督导方案,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以上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未特别注明时限的,有效期至2022年底。 如国家和省出台同类的政策,原则上按“取高不重复”原则执行。 市政府办将适时就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

外贸出海不是口号,自主创新是企业天堑

(观察者网讯文/庄怡编辑/张广凯)对外贸人来说,如果说过去还想着扩大生产经营,最近2年的念头有了更多脚踏实地,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物流航运、海外合规趋严……任何一条都是令企业震荡的炸弹,如何健康活下去成为头等大事。

一面是频繁的外商毁约、货物积压;一面是销路受阻,人在国内出不去,订单被东南亚等成本更低廉地区抢走。 去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下降9.5%(前值为-0.4%),似乎行业严冬已至。

但奋斗不息才是我们的民族底色,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此外,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这其中,既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包机出海抢订单的中小企业,也涌现了一大批以数字创新为底色、专注技术研发的年轻团队,蹚出外贸出海的另一条生路,不仅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甚至订单额保持每年翻番。

他们是中国外贸的先行者,更是时代造就的出海踏浪人,在2022年底疫情政策优化、外贸企业蜂拥抢订单的契机下,我们与一些从业者进行了对话,记录疫情中直面“生死危机”的中国民营企业。

轻工产品困于代工

年底的集体出海潮,干了11年外贸代工的杭州酷动户外没有参与。 “我们有自己的计划,23年要去哪里参展已经定好,老板这两年自己就会带业务同事去欧洲拜访客户。 ”酷动户外电商部负责人童雪薇说道。

酷动户外主营户外水上水下运动产品,年销售额超1亿元,在行业内算中等规模。 2020、2021年欧美水上运动盛行,酷动户外紧锣密鼓生产了一大批产品,但2022年随即面临滞销危机,“客户需要清库存”。

受制于消费流行风向标只是酷动户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像充气船、皮划艇这类产品生产门槛并不高,童雪微也坦言,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在利润率上不及。

客户与酷动户外充气船合影

做自主品牌会是一条出路吗?酷动户外尝试过,并不顺利。 童雪薇表示, 一方面(运营上)精力有限,一方面研发和售后跟不上,“比如售后需要在当地有一些专员入驻,相当于在全球开分部,维护当地市场关系”。

综合考较下来,维护代工订单仍是酷动户外当前的首要任务。

同样是做外贸代工产品出身的宁波赛特斯电器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便尝试转型做自主品牌内销,过去十几年生产的取暖器、电风扇等代工产品主销韩国。

2018年,浙江慈溪市家电出口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列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认定名单,总经理霍通恩告诉观察者网,有政策的支持,国内消费水平也提升上来了,外贸+内销并重的渠道策略得以施行。

尽管近年受到疫情影响,但赛特斯业务仍旧保持了稳定,这次他也没有参与包机出海,“大路货流通产品做的少,避开了相对竞争大的产品”,霍通恩称。

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周德文曾连续带领企业出国参展,他向观察者网表示,实际上,年底组织企业集中出海以提升信心为主, 象征意义更大,“主要展示中国民营企业家勇立潮头的信心”,“带来多少订单其次,主要这个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不怕困难的”。

2022年底,他走访了浙江的部分民营企业,他深切感受到了疫情之下的企业风控危机,高负债率成为很多企业死亡的诱因。 他透露,受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冲击,一些外商不讲信用,不要押金,直接毁约。

周德文以眼镜企业举例, 外商签了2年合约,国内企业接到订单立马组织生产,产品生产完毕准备交付的时候,外商却直接毁约,现在货品只能积压在仓库。 “叫天不灵,国际官司很难打”,周德文称,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鼓励企业拓展外贸业务和保障措施上,我国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并出台了系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推动健全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梳理并推动修订妨碍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此外,《意见》还提出加强与国际市场标准规则衔接、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创新外贸合作模式,以及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意见。

随着《意见》在全国各省市部门的逐步落地,相信中小外贸企业的境遇会有较大改善。

创新业务夺取市场

“坦白说,如果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做智能制造的机会会很小。 目前全世界的供应链资源绝大部分在中国,特别是大湾区更是产业链资源丰富,这一地理优势仍然存在。 ”影石创新联合创始人陈永强对观察者网表示。

影石创新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受益于技术创新和崛起的数字经济,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全景影像领域的技术空白,取得国内外授权专利238项,先后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深圳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在问及有无受到产业链转移以及技术封锁影响时,陈永强表示没有,聚焦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销售等高价值产业环节,同时拥有供应链中心仓储物流组,具有产品仓储、发货和交付能力,使得影石创新有足够自信的资本。

外部环境巨变的2022年,却是影石创新产品上新最多的一年,连续推出5款新品,还开发了形态和功能各异的创意玩法。 作为一家年轻人的企业,影石创新在销售渠道上很早就结合了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线上拥有独立站并入驻了零售平台,线下则和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销商达成合作。

影石Insta360全景相机

陈永强介绍,目前其海外主要客户来自美国、欧洲和日韩,产品NPS(净推荐值)逐年升高,用户普遍评价产品“年轻”、“有创造力”。

对新一年的表现陈永强非常乐观,个人消费市场在户外运动的助推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预计2025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此外从行业市场来看,随着VR和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景影像技术与许多行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例如VR新闻报道、VR数字房产建模、街景地图采集、全景测绘、智慧巡检等领域,全景相机都将有极大广泛的发展空间。

来自苏州的贝昂科技同样用创新技术产品收获了海量海外客户。

2009年5位留美博士回国创立了贝昂科技,当家产品是可水洗的空气净化器,凭借革新的技术,将产品卖到了日本、德国、美国等全球70多个国家。

贝昂联合创始人章燕博士告诉观察者网,传统空气净化器由于被动式吸附的特点,风扇和滤网分别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针对这一痛点,贝昂研发了可水洗滤网,循环再使用为用户极大节省了耗材成本。 此外,主动式灭杀的方式也使得空气净化效果优于传统模式。

这样的环保和创新性产品深受海外客户的欢迎,尤其是医院和学校。 章燕表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有消字号备案,还通过了美国ETL,瑞士SGS等八大认证。

意大利客户与贝昂产品合影

贝昂海外业务负责人章海芸透露,近三年,他们的订单量能保持每年翻番,虽然没有参与年底的集中出海活动,但已经有计划在2023年赴海外参展。 “我们在美国有分公司,当地的市场开拓都有覆盖”。

对后来者而言,如果没有深厚的背景,在一片红海中寻找机会困难陡增。 不同于影石和贝昂的技术创新,来自安徽的90后赵运齐凭借服务创新在新能源领域闯出一条路子。

“同行们提起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赵运齐疯了吧,1000美金的单子他也接?”,但是如果不接这些小单子,怎么在没人、没钱、没背景和资源的窘境下挺过来?赵运齐很清楚,自己没有选择。

赵运齐的第一桶金来自2017年底,他清楚的记得是一笔15万美金的200千瓦太阳能系统单子,“我们卖太阳能板,提供的是安卓方案,不仅仅是买卖关系,还给客户提供安装指导、跨国航运,把服务做在里面,提供解决方案,不是卖完就结束了”。

合肥晟维科技太阳能板安装项目

过去3年,新冠疫情导致采购习惯更多从线下走到线上,这给赵运齐的店铺带来巨大的流量,与此同时2022年欧洲的能源危机也给蛰伏中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带来机遇,赵运齐说,预估2022全年出口额能做到40多亿,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才1.4亿。

创新驱动发展,在影石、贝昂和晟维身上有了绝佳体现,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近年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愈发成为外贸企业突围的砝码,而我国在产业链方面的韧性也在持续发挥效用。

从汽车零配件出口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76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58.9%。 阿里巴巴国际站跨境指数显示,中国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技术含量和性价比都在逐步提高,并且中国市场产品全、数量多,能够发挥价格优势。

这种信心也体现在我国部分产业因成本因素转移到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担忧上,天风证券宏观助理研究员郭微微此前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如果“碳关税”成为以欧洲为代表的更加普遍的国际贸易壁垒后,实际上会对成本进行重构。

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布局既取决于成本,也取决于安全稳定和各国推行的政策或政治压力。 郭微微认为,“原来的成本可能是指劳动力、土地、电力,现在还要考虑‘碳成本’,毕竟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生产工艺是更粗放的,他们也缺少对“碳关税”相应的缓释手段。 ”

郭微微表示, 我们国家西部土地成本、劳动力都比较低廉,也是新能源发展最集中的区域,传统意义上能源消耗比较高的行业,尤其是化工行业,如果能够从流向东南亚国家转变成流向我国西部地区,还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区域的协调性发展,也有利于继续保持我们国家的全产业链优势。

走向世界仍需修炼内功

13日,海关总署初步测算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 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 此外,《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B2B市场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

这意味着跨境电商潜力仍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落地到具体的经营上,对这些外贸企业来说,如何走出国门,做大影响力?

陈永强以影石创新的出海经验总结为三点:好产品、本地化和多元化。

好产品是企业出海的基础,无论产品定位在哪个市场区间,都需要有好的产品来支撑;

本地化是进入一个市场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很多企业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陈永强举例称,很多企业不够重视本地化。 比如官网的文案,不少企业认为只需要找一个专业翻译机构即可,但其实叙事逻辑和内容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做真正的全球市场不能过度依赖于某个单一地区市场或渠道,需要多元化布局来对冲不确定性。

顺德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卢刚亮对中国制造前景乐观,但他同时对观察者网表示,还要解决知识产权和先进制造两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一些技术创新,还是依托于过去发达国家的经验,希望在品牌出海过程中有一些不被卡脖子的完全自主创新,少一点技术和供应链短板”。 卢刚亮举例称,我们在供应链效率和成本规模上有足够的优势,但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小家电例如空调、电饭煲都是欧美日韩等国发明,希望未来在材料、机电等方面有底层的技术创新,“让全世界都能用到中国人的发明”。

企业修炼内功的同时,周德文也以实际调研情况呼吁,对部分经济困难的企业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给予帮助,特别是利润薄的传统企业,为他们寻找商机,“拉企业一把,他们才能走出困境重整业务”。

拥有丰富出海经验的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介绍, 从平台方来说,他们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数字化出海一揽子方案,今年还推出了数字化混展、真人视频接待、跨境收付款等服务,覆盖美、欧、日等十余个重要市场,为想要试水和节省成本的中小企业提供代理方案。

张阔表示,消费信心的恢复将在比较快的周期内看到效果,虽然目前整个北美零售的库存处于历史高位,CPI依然在上涨,但是海运正从卖方市场回归到买方市场,“仅在10月,网站主动访问流量就提升了20%以上。”

观察者网注意到,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全球贸易和跨境电商的政策,在规范数字经济发展、扩大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物流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规划,对企业经营提供了支撑。

与此同时, 年底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更是强调要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改进当前的政策计划和施行。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在疫后长期投资和布局上有新的期望”,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教授在2023年初清华大学座谈会上从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内外双循环上两方面提出建议。

江小涓提出,政府在继续简化准入程序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环境;在继续出台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制化环境;此外,在继续完善国内市场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营造市场配置跨境资源的国际化环境。

江小涓认为,中国“入世”的经历和四十年开放的经验充分表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想,会在压力下顽强生存和发展,并在激烈竞争中锻造出更强的竞争力。 当前中国已经加入或者申请加入多个高标准贸易体系,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 因此,她建议持续深化国内相关领域,同时加快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取得国际社会认同。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市场与政府两只手恰当配合带来的制度优势,会对全球投资者产生巨大吸引力,激励他们在中国创业发展”。 江小涓称。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