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期间没有间接写关于自恋者的要素之一(虽然我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屡次探讨这个主题)是由于这个术语被适度经常使用:它可以成为任何行为举止的人的统称相关不好。还由于那里有很多专门的资源,所以我更青睐在 BR 精气的背景下写它:自尊地生存和爱,并最终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咱们的选用,以便咱们冲破不肥壮的形式。
经过有数次的恳求,这里有二十个关于自恋者(和自恋偏差者)的想法。我宿愿你能体验到一种思想形式的转变,协助你中止让自己变得疯狂。
#1 一切自恋者在情感上都无法用,但并非一切在情感上无法用的人都是自恋者。
不要把两者一概而论。无法用的相关须要两个无法用的人来维持。
#2自恋者青睐从夸张自己负面质量和特色的人那里搜集供应。
当你容易适度自责(“倒置”自恋)时,你会让自己变得“特意”,虽然是消极的。自恋者用他们对宏伟的妄想向雷同的方向言过其实。结果,当一个自恋者出现并把他们渺小的留意力和魅力转移到你身上时,它会让人觉得讨人青睐和有价值。但是,这种自我批判的习气会成为你的脊梁,由于自恋者会应用它。您的自动设置是在关闭魅力时启动缺点查找。它还保障您会对相关的成功承当 100% 的责任。这象征着你适度补救,而后觉得对失败 和他们的自恋行为负有 100% 的责任。
#3自恋者建设你,以便他们有力气和自我来冲破你。
能否曾经由于自恋者出现并“冲破你的墙壁”而感到遭到包全?他们用他们的魅力、快进和未来的伪装来塑造你,让你误以为亲密是亲密并信任他们。建设你确保你报答,当他们无法防止地放弃你时,你的痛苦将反映他们的力气。
自恋者十分缺乏安保感,因此他们看似踊跃的行为总是覆盖了暗藏的议程。有时他们过后看法到他们暗藏的议程。在其余状况下,你的回应让他们看法到可以应用的物品。自恋者青睐应用权势和管理。
#4这是素来没有约你自恋。
这并不象征着你不具有十分有吸引力的质量和特色,但自恋者的称誉和普通优惠的首要指标是优化他或她自己。青睐你的某些物品的自恋者真的就像在说,“看看我做得多好!” 假设你有一个有自恋偏差的父母,你就会相熟这一点。假设你看起来在自恋者的魅力和影响下蓬勃开展,他们会以为你的平但凡没有疑问的,而后放弃你并夺回它。当他们称誉你时,他们宿愿你报答。而且,是的,即使你不是这个意思,或许你不知道你说的是真的。谁最有或许这样做?是的,讨人青睐. 这就是为什么Fast-Forwarding和自恋者的版本恋情轰炸如此成功。
雷同的,假设你把一只脚的失误,基本上是人,自恋者采取的是超团体过。他们将你的缺点和兽性解释为,期待它,反应他们是兽性和有缺点的。
#5 自恋者知道他们的角色和你用来把他们放在基座上的物品是不实在的。
一方面,他们享用阿谀。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会由于你“讥笑”他们而处罚你,即使这不是你在做什么。或许,由于他们 [暗藏的] 低自我价值,你会由于成为看不透他们的“傻瓜”之一而遭到处罚。是的,你赢不了。
#6 与自恋者来往等于试图从无稽之谈中找到意义。
除非你自己是一个自恋者,否则不要指望进入他们的脑海。不要把你对他们的希冀建设在你或其他人的行为上。你不会说同一种言语,所以他们不会像你那样思索、执行或同情。立刻齐全接受你所知道的。中止熄灭脑细胞和带宽,试图找出它们或扭转它们。
#7 自恋者是在真谛的基础上建设论点的巨匠。
他们以一种厉害的形式捍卫谷物,这使得人们很容易遗记逻辑,更不用说理想和实践假相。
#8 自恋偏差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去。
其中的规范为“资历”的自恋是够蹩脚的,为什么挂呢?
或许,为什么要把头发分红四根而不是五根?
或许为什么要等着看五个能否变得更多?
大少数自恋者未被确诊,由于,是的,嗯,他们是自恋者!他们并不急于坐在治疗师的办公室里。即使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也会撒谎。他们会宣称治疗师说他们没有任何疑问,而且是其他人。
是的,治疗师也可以被自恋者迷住!
自恋者理论在职业和社交方面表现良好,在这些方面,人格、魅力、外表知识、位置甚至侵略性都遭到注重。但是天哪,天哪,他们在亲密的人际相关中能否会堕入困境。为什么?由于你和自恋者在一同的期间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他们看到的也就越多 。你对他们精心打造的角色形成了要挟。那,他们取得了很高的权势和管理权。
仅仅由于他们未被确诊,并不象征着他们不是自恋者或有疑问的人。不要失误地经常使用缺乏诊断或否定伪装成疑心,选用从新添加。你不须要证实某人是 100% 的自恋者或 100% 有毒才干脱身!为什么要等到断腿零落才去医院?
#9中止抽空的同理心并将您的桶放在那里!
那些让你夜不能寐,让你困惑的事件,就是一个信号。它们不只标明您对不良行为和状况的适度补救和反常化水平,而且还标明您宿愿成为规定的例外。
你宿愿获取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的同情。
这让你堕入一个绝望的循环,试图让“威望”给你你不时在寻觅但无法获取的爱。你早年生存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或许曾经教过你这就是爱,所以你会寻觅浪漫的伴侣,让你觉得像小时刻那样。这个循环让你觉得“特意”,但出于失误(和风险)的要素。
你不能让浪漫的伴侣成为父母的代替品。
我一次性又一次性地与那些被自己的感情所困以致于他们没有退后一步将这些点与他们的过去咨询起来的人交谈。他们正试图纠正过去的失误。一位读者去年与我分享了她的折磨故事,几分钟后,我发现这个自恋的街坊代表了她迫害叔叔的旧痛苦。灯泡终于亮了。
#10 谋求自恋者的爱就像寻觅环球第 50 大奇观。
是的,它不存在。而要获取爱,还须要很多其余的“奇观”,包含同理心、同情心、正直、良知,仅举几例。自恋者不爱;他们敬仰和竞争。他们很有魅力。
谋求自恋者示意你正在寻觅内在时机出现的恋情。
痛苦和爱曾经交织在一同,你正在预备失败。在某种水平上,你置信只要在十分不凡的状况下才干被爱。是的,让你再次“特意”。试图成为规定的例外是试图纠正过去失误的一种形式。就像“假设我能让他们爱我;假设我能赢得他们的爱,就会对消旧的损伤和损失。我最终会值得的。” 不过,你不时都是值得爱的。你 不须要自恋者。
#11 自恋者无法跟上他们一开局的表现。
他们十分没有安保感,而且,假设他们不扭转,他们如何在建设你之后放弃你?
没有处置方案或灵丹妙*来“修复”他们的自恋。世上一切讨人青睐的人,都不会让他们成为现在或“好光阴”时所出现的样子。您或许会暂时取得它,但不会终身或长期间取得。它也永远不会是一开局的样子,由于,好吧,这不是开局。那将须要你生存在齐全的错觉中(不要这样做)。试图处置自恋者只会迁延并阻止您从绝望和迫害的循环中分开。即使你不知道他们的实在身份或他们不时在做什么,他们也在传播实在的自我。
自恋者十分没有安保感,容易发生偏执,所以他们将心坎深处的感触和想法投射到你身上,并称之为你的行为、想法和疑问。
他们表现进去并处罚你(最后或许是更巧妙的主动攻打或面前的背离),就如同你做了什么一样。无理想中,他们知道依据他们的形式,即他们曾经做了错事。他们出于恐怖而有意中间接启动了破坏。自恋者有“吃或被吃”的心态,所以他们首先攻打你,这样你就没有足够的力气去质疑或还击。
#12 一个自恋者知道你盼望他们或处于痛苦中,就像领有你一样好。
自恋者不须要回到这样的人那里:1)虽然被放弃了,但依然在追赶他/她或与后宫竞争,或许 2) 被[自恋者] 所做的事件所消耗到的水平以致于很显著他们没有“ t继续行进。他们越是胡言乱语,自恋者在这些假定中就越安保。为什么?知道他们可以领有你和领有你一样好。
这是歪曲的,但就像你遭到他们的影响一样,他们以为这样做是可以的。
这不是由于这是真的:这是歪曲的逻辑。自恋者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担任(没有同理心,不承当责任),因此他们嗔怪受益者是受益者或没有看透他们。就如同被爱或被想要是那团体的“弱点”。
#13自恋者保释,以便他们可以管理叙说并包全他们的自我。
他们会突然分开或保释(或许是在用流言或歪曲齐全通知你关于你自己的一切之后,或许在被抓到之后)。为什么?由于你无法反驳。他们通知自己的自我(和故事)依然完整无缺。
假设他们散布流言,那是为了让你的故事走在前面(诽谤你)。“痴呆”的事件是,当他们以为你依然真的想要他们或依赖他们时,他们回来的或许性就变成了一种让你缄默的形式(由于你不想危及它)。当然,当他们不回来或做了但比上次形成更多破坏时,表现杰出的觉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损伤。
#14 任何人都或许被自恋者所吸引;咱们都觉得吸引力的人谁咱们不知道还没有。
自恋者也是十分好的和谐师、魔术师和扮演者。也就是说,假设你保持下去或许这是一种形式的一局部,与其由于他们的明朗行为而嗔怪你,不如细心看看你或许知道或或许不知道的任何未处置的疑问。当你这样做时,你可以而且将会冲破这个循环。
#15 抵赖自恋者的实在面目将提醒关于其他人的假相。
咱们的阅历让咱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物品。看法到自恋者的行为会很痛苦,由于它从你过去的行为中解释了一个关键的人。您或许会感到不忠实,不是对他们(自恋者),而是对最后激起这种不成比例的验证需求的父母或关键人物。
它还消弭了一个你或许永世都围绕着的流言:这就是爱。这就是你如何赢得爱。你的“取悦”会让某人依照你的志愿行事或扭转你对你的觉得。
您或许还会发现很难抵赖,由于这标明您扮演着儿童角色,或许您被事物的外观深深吸引(空想)。青睐一个被证实性情苗条的人或许是一种羞耻。不过,抵赖一切这些担心是中止疯狂制造的开局。
#16 假设有人轰炸了你的存在或劫持了你的理想,他们就是个混蛋。
称他们为自恋者、反社会者、精气病患者或任何您想称说他们的人。没有紊乱的人不会毁掉你的生存,而后伪装不知道你为什么感到丧气或不表现出悔意。假设你计划投入期间、精神、精神、情感和*金钱*来了解它们,那么这样做是为了了解如何摆脱和治愈,而不是试图诊断和证实你回到有毒相关的形式。
#17 自恋者反映了爱自己的须要。
“假设你那么青睐我的样子,哦宝贝,你应该去爱自己”。自恋者版本的贾斯汀比伯的“爱自己”,哈哈。
自恋者的上班是举起一面镜子,满足您对真正自爱的迫切需求。不要再寻觅某人的夸张之处了。
自恋者无法真正爱或同情。您或许以为他们的面包屑和“美妙光阴”很棒,但是当您检查实践获取(或未获取)的物品时,您会看法到皇帝没有穿衣服。你所阅历的是十分内表的,而且是经过举措的。
自恋者会摆脱,由于他们相当于演员,他们扮演角色,扮演他们以为角色的样子。
最好的演员是那些为角色生存和呼吸的人,思索角色会怎样想、说什么和做什么——而后做这些来成为这个角色。无理想环球中,谁领有坚强的性情和学习的人来表现他们的价值是能够因一直是-ing和DO- ING,不只是推出它的议程。
自恋者的无余是由于他们可以愚弄诱人的物品,但他们无法做到性情、亲密、承诺等方面的行为。
他们撒谎、诈骗、煤气灯和诱人的形式进入人际相关。关于那些想要经过相当于极速致富方案取得爱的人来说,这更容易做到,他们由于享用高潮而熟视无睹并推延无法防止的事件,或许他们有墙,因此提出了额外的应战。
#18 自恋者强制你治愈旧的痛苦、恐怖和内疚。
与外遇相似,与自恋者的相关就像驱魔,将每一种奇丑的觉得、想法和暗藏的疑问都扫除在外。这些阅历让你看法到你挣扎的假相以及你对自己的过火严峻。他们强制你从你的过去看到关于一团体的假相。他们强制你中止表现得像个孩子,不再惧怕惧怕。
假设你不知道或疏忽一个盲点或形式,自恋者会迫使你最终毫不含混地认出它。
但是,只需你看到正在出现的事件的痛苦,而不是盼望更多,并试图让他/她回到你不知道他们是谁的时刻。回到自恋者,或许理想上,任何有害或明朗的相关就像说对你来说是错的就是对的。在你预备好从阅历中学习之前,它会给你的生存带来更多的痛苦。当你不再试图纠正过去的失误并看到你与自恋者的咨询时,这团体很快就会失去力气。
关于自恋者的 20 种心态转变。 #1
#19 假设不是无法能的话,你要复原这段相关会变得很艰巨。
最终,有毒相关的形式以这样一种形式瓦解,以致于你很难回到会损伤你的事件上。这是你从新开局的时刻。
假设您将这段相关视为了解、青睐和信任自己的标记,那么您将重建自己的生存,而无需为自恋者关闭大门。
#20 自恋者会强制你学会真正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你有才干去爱、去同情、别离是非并真正与其他人建设咨询。是的你是!自恋者的精气义务是强制你对你担任。领有你,了解你,爱你。只要这样做,它们(和痛苦)才会隐没,你最终会关闭心扉去体验来自内在和内在的实在、可继续的爱。
假设您曾经(或疑心您曾经)与自恋者有株连,请确保您不只在发现难以完结这段相关或想方法继续行进时取得专业允许,而且您还与值得信任的亲人分享您的奋斗,这样您就不会在介入的凌乱中孤掌难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命题,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唐代画家张璪(约735~785)(注:张璪,一作张藻,其生平事迹不详,其生卒年的考订,参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7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 长期以来,我们对它的理解似乎过于简单化,不少论者认为这个命题浅近明白,反映的是主客观结合或情景结合的问题。 (注:如蒋勋说:“中国的山水画当然不只是一种‘外师造化’的客观,同样有‘中得心源’的个人心境的主观性在内。 ”(《艺术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73页)但事实情况可能远比这复杂,这与其复杂的学说渊源有关。 张璪与佛门的密切关系在他“心源”一语得到明晰的体现。 “心源”是个佛学术语。 此语在先秦道家、儒家著作中不见,它最初见于汉译佛经。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 ”(注:《大正藏》第17册。 此经译者有争议,其译入中土不会晚于晋,此书已见《出三藏记集》著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我王心镜净,洞见于心源。 ”又,卷15:“涤除妄垢显心源,故我归依无等者。 ”(注:唐实叉难陀(652~710)译,八十华严本,《大正藏》第10册。 )《菩提心论》云:“若欲照知,须知心源。 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 ”(注:唐不空(705~774)译,《大正藏》第32册。 )华严宗宗师澄观(737~838)的解说最是详细,他在《答皇太子问心要书》中说:“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 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 ”(注:《全唐文》卷919。 )佛门称“心源”主要明二义:一是本源义,心为万法的根源,所以叫做“心源”,此心为真心,无念无住,非有非无,而一切有念心、是非心、分别心都是妄心,所以心源是与妄念妄心相对的,佛教所谓“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了悟心源,即是净土”。 此明其本。 一是根性义,心源之“源”,是万法的“本有”或者说是“始有”,世界的一切都从这“源”中流出,世界都是这“源”之“流”,因此,它是通过人心的妙悟所“见”之“性”,是世界的真实展露,此明其性。 此二义又是相连一体的。 在心源中悟,惟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惟有真悟才能切入真实世界,才能摆脱妄念,还归于本,在本源上“见性”,在本源上和世界相即相融。 心源为悟的思想在禅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心源就是禅宗当下即成的“本心”或“本来面目”。 禅宗强调,悟由性起,也就是由心源而起,心源就是悟性。 慧可(487~593)曰:“若了心源清净,一切愿足,一切行满,一切皆辨,不受后有。 ”(注:《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 )道信(580~651)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南阳慧忠(?~775)认为,第一义之悟必是心源之悟:“禅宗学者,应遵佛语。 一乘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互不相许。 ”(注:上引道信和慧忠语均见《五灯会元》卷2。 )因此,在禅宗中,悟即证得心源;悟必以心源来悟。 无悟即无心源,无心源即无悟。 以心源去悟,就是第一义之悟。 在有关张璪作画的记载中,都突出一种“狂态”,如书法中张旭、怀素那样的“狂态”,观其作画,简直如舞剑一般,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过程中,展示了画家奔放自由、不为拘束的心灵境界。 这是一种由疯狂而至妙悟的心理超越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主宰其创造活动的不是作为理智知识的“糟粕”,而是“玄悟”。 “糟粕”是一种“以知知之”,控制创作的是理智知识;而控制“玄悟”的是一种来源于心理深层的生命力量,即“心源”。 这一创作过程如同一个舞台,包括其观众都参与了这一过程,都促进了“玄悟”心理状态的出现。 当笔酣墨饱之际,一种傲慢恣肆的心态也随之形成,睥睨万物,斥退一切形式法则,忽然间似乎一切都不存在,惟有疯狂的性灵在飞舞,赤裸裸的生命在张扬。 正是在此情况下,“心源”的活水被打通了。 或许可以这样说,这一疯狂的操练过程原是艺术家有意设置的超越之路,由观者和画家构成的场景充当了刺激物,而泼墨、舞毫、剧烈的肢体动作、夸张的行为过程,都是为了制造一种旋转舞动的力,搅动着艺术家的意绪,促使其越出规范,摆脱控制的秩序,在疯狂中抑制人清醒的意志(“糟粕”),忘却营营,惟有一只飞舞的笔触带着他,也带着周围的观者升腾,升腾。 这里所表达的境界正是张璪八字诀所追求的境界。 这纲领强调的思想是,以心源去妙悟,艺术创造的根本就在于归复心源,以人的“本来面目”去观照。 这本来面目就是最弘深的智慧,而审美认识过程就是发明此一智慧。 这里反映的创造方式正是禅宗顿悟的方式。 禅宗顿悟之方,一是通过宁静的修炼而达到心虑澄清、万象俱寂的境界;一是通过激起激烈的心灵波涛,在此一境界中超越法度,掘出“心源”之水,走向自由。 张璪在创造中实践的是后者。 元稹(779~831)在《画松诗》中说:“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于空突兀。 乃悟尘埃心,难状yan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全唐诗》卷398。 )这首诗颇有意思。 元稹认为,张璪画出的松得自然之“真”,而那些仿造的画师们,却使松态“埋没”。 他们失却了松的“真”,或者说失却了自然之“性”。 为什么这些仿造的画家失却了自然之“性”呢?主要在于他们所抱有的“尘埃心”。 尘埃心不是人的本心、真心,用张璪的话说,就是不得“心源”,用这样的心去创造则不能得古松潇洒出尘之韵、yan霄腾踔之意。 所以,在诗的最后,元稹说:“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 这个“真物”,就是心源和造化在瞬间妙悟中凝结的灿烂感性。 以妙悟云观照世界,而不是以知识的途径去认识。 在佛学看来,妙悟是“一”,而非“二”,妙悟是不二之感悟。 “不二”强调此悟乃是无分别、无对待之境界。 无分别乃就知识言,以反逻辑非理性为其要义。 无对待是就存在的关系性而言,从天人关系、心物关系看,其旨在于冥能所,合心境(外境),去同异,会内外。 《般若经》有所谓“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 诸法实相即是佛性,是如如之境,这个境界是“一相”,就是说它是无分别、无对待的,这个五分别、无对待相实际上就是无相,就是空,不执有无,是对相的超越。 而此超越之相,就是如相。 意为“物如其自身而存在”,或者说“物之存在在其自身,”其核心意思在于使物从对象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获得自在价值。 郭若虚认为,六法之中,气韵为要,气韵非得之于娴熟的技巧,而发之于心源,得之于由心源所发的妙悟,而妙悟就是心印。 郭若虚建立了一个以心源妙悟为核心的绘画理论体系。 郭若虚这里所讨论的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是将心源和生知联系起来。 郭若虚等提倡妙悟来源于生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首先,强调生知意在强调妙悟由人的根性发出,这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另一种表述。 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 ”他以如此肯定的语气,强调气韵只能来自于“生知”。 我理解,并不是说绘画中的气韵在先天就已经决定好了,而排除后天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里论述的重点是能力,并非具体的实践。 郭若虚显然更重视心源的问题,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 ”这心源就是人的根性,人心灵深层的智慧。 但如何将这一本然的知性或者觉慧的能力引发出来,则要靠悟。 因为即使你有“生知”之性,但若无觉悟,则此慧则隐而不露,不可能转化为绘画中的气韵。 所以他接着说:“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对根性的觉悟,不能靠机巧,不能靠知识的推证,也不是凭借时间的积累,像“众工”那样,它是一种灵魂的悟得,是对自我内在觉性的毫无滞碍地引发。 郭若虚这里特别强调“印”,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 ”所谓心印,如禅宗临济初祖希运(?~850)所说的:“故达磨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 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 ”(注:《古尊宿语录》卷2《宛陵录》。 在佛学中,心印是一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谓心印,强调觉悟过程排除一切干扰,恢复灵魂自性,不沾一念,不着一思,洁净无尘,空明无碍,在这样的心境中印认世界。 若禅宗所说:“契自心源,且道那个是自契底心源,若有心可契,决然契不得,须是以无心之心则契矣。 ”(注:《古尊宿语录》卷32。 )总之,气韵非学出,而是印出,以心源去印,以灵魂的觉性去知,这就是“生知”。 非学出,并不代表排斥学,而如董其昌所说的“学至于无学”,“学”可以培植根性,滋养根性。 “学”又会构成对根性的破坏。 但如果不能摆脱“学”的影响,以悟去创造,而不是以“学”去创造,就有可能造成对性的阻碍,所以“学至于无学”是非常重要的。 妙悟在于生知突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养性。 妙悟本于根性,此根性必须颐养,艺术之悟和养性是密切相关的。 如郭若虚所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这段话将绘画的成就和人品联系起来,认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绘画是看一个人人品的重要窗口。 初看起来,这是一种充满偏见的说法,因为艺术毕竟是艺术,它需要艺术家的表现能力,人品好了,但对画一无所知,难道就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来?所以,在当代学界这一观点引来的非难也很多,甚至被指为士大夫阶层荒唐的自恋。 但这样解读郭若虚,我以为并不切合,是对郭的一种误解。 郭若虚这一观点在中国艺术理论中具有普遍的影响。 首先,强调生知意在强调妙悟由人的根性发出,这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另一种表述。 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 ”他以如此肯定的语气,强调气韵只能来自于“生知”。 我理解,并不是说绘画中的气韵在先天就已经决定好了,而排除后天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里论述的重点是能力,并非具体的实践。 郭若虚显然更重视心源的问题,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 ”这心源就是人的根性,人心灵深层的智慧。 但如何将这一本然的知性或者觉慧的能力引发出来,则要靠悟。 因为即使你有“生知”之性,但若无觉悟,则此慧则隐而不露,不可能转化为绘画中的气韵。 所以他接着说:“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对根性的觉悟,不能靠机巧,不能靠知识的推证,也不是凭借时间的积累,像“众工”那样,它是一种灵魂的悟得,是对自我内在觉性的毫无滞碍地引发。 郭若虚这里特别强调“印”,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 ”所谓心印,如禅宗临济初祖希运(?~850)所说的:“故达磨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 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 ”(注:《古尊宿语录》卷2《宛陵录》。 在佛学中,心印是一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谓心印,强调觉悟过程排除一切干扰,恢复灵魂自性,不沾一念,不着一思,洁净无尘,空明无碍,在这样的心境中印认世界。 若禅宗所说:“契自心源,且道那个是自契底心源,若有心可契,决然契不得,须是以无心之心则契矣。 ”(注:《古尊宿语录》卷32。 )总之,气韵非学出,而是印出,以心源去印,以灵魂的觉性去知,这就是“生知”。 非学出,并不代表排斥学,而如董其昌所说的“学至于无学”,“学”可以培植根性,滋养根性。 “学”又会构成对根性的破坏。 但如果不能摆脱“学”的影响,以悟去创造,而不是以“学”去创造,就有可能造成对性的阻碍,所以“学至于无学”是非常重要的。 妙悟在于生知突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养性。 妙悟本于根性,此根性必须颐养,艺术之悟和养性是密切相关的。 如郭若虚所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这段话将绘画的成就和人品联系起来,认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绘画是看一个人人品的重要窗口。 初看起来,这是一种充满偏见的说法,因为艺术毕竟是艺术,它需要艺术家的表现能力,人品好了,但对画一无所知,难道就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来?所以,在当代学界这一观点引来的非难也很多,甚至被指为士大夫阶层荒唐的自恋。 但这样解读郭若虚,我以为并不切合,是对郭的一种误解。 郭若虚这一观点在中国艺术理论中具有普遍的影响。 艺术的妙悟和灵魂的觉悟是不二的,这是中国美学妙悟论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思想。 艺术领域中的妙悟都不能简单理解为艺术创造过程,虽然审美意象创造是艺术妙悟的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对人的灵魂觉性的恢复。 所以,在艺术中,妙悟既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又是灵魂颐养、心灵拯救的过程。 在艺术妙悟的理论中,中国艺术理论常常坚信这样一个观点,人原来存在一个清净微妙玲珑的本原世界,这就是人的本觉;而这个本觉的世界被世俗染污,所以堕入迷雾中,由本觉到不觉;而妙悟就是恢复这一灵魂的觉性,通过宁静的证人,由不觉而达到始觉。 由此,妙悟的过程是灵魂的功课,是灵魂修养的过程。 妙悟理论同时坚信,艺术构思的飞跃只有在洁净空灵的心灵中才能出现,最高的艺术只能由人本源的灵觉世界转出(即由心源导出),而不是从技巧中得到的。 所以,灵魂觉性的恢复是根本,艺术意象的创造则是由这个本中演化而出的。 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这个“人品”,不是简单的人的道德品格,而是人的品位,人的觉性,人的根性。 寻求观念意蕴的回归:写照心神“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南梁丘迟的名句,更是一幅无所不包的大写意画。 如果要以写意花鸟道出江南的本来面目,最能得其奥旨的一句莫过于此。 古人云:“喜写兰,怒写竹”,兰竹本无喜怒而人有情,写意则放大了喜怒之情的原型,成为“意”中的兰竹。 从题材本身而言,要概括与抒发创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似乎是难上加难,但这已经被古人突破,如八大的鱼鸟眼神、青藤的枝蔓力度,已经完全突破题材,向精深发展:在描摹自然美的同时,能强烈并超然地反映人的情志与气象。 这是写意花鸟的深层意蕴所在。 寻求技术方法的回归:笔墨极致笔墨作为工具和技法,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水墨灵动是大写意的难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却神完气足,酣畅淋漓。 写意花鸟以线条为基础,这是传统的底线,着彩泼墨,仍可以看作是线条笔墨的微观放大。 清明空灵是传统文人画的精神世界,花鸟虽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精神世界是同构的。 我的作品,构图上追求繁简对比,在一些以繁复构图的题材中,则借助墨色的层次来实现光影若现的效果,以破解厚重沉闷的压抑感,这样的企图仍然是沿袭了中国画灵动的宗旨,放大了微观层次,以出新意。 我非常注重线的“张扬”,注重笔与墨,注重黑与白,使笔致、墨韵共生于挥洒之中,运笔的沉着痛快、准确老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运而生,真可谓执着、从容、放纵、忘情,个中乐趣,难以名状,往往超过作者的想象、感觉和经验,获得莫名的乐趣。 笔墨这一技巧本身的审美,不应从整体形象中剥离,这也是我的写意花鸟主要观念之一。 寻求标准体系的回归:情状意简画是心声,摹古不仅是摹其形,还需摹其心,需要对传统文人作画时的情状有所洞察了解,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心源”,这才是文人画,尤其是大写意的精髓所在。 其一:情状多样,必须从“意简”而来,否则写意成为了失神,或成为铺陈,写意之快感荡然无存矣。 从形象的花鸟,到心中的花鸟,提笔落墨的线条往往是需要精挑细拣。 在水墨用色的渲染上,厚重从清淡中来,而不是从堆砌中来。 大写意国画是以气韵见长,一笔有一笔之主体性,如同书法无改笔之可能,而要具备局部与整体的双重功用,这不仅是中西画技之根本分野,也是文人画“写意”的终极价值所在。 我的画作,有大尺幅,也有方尺的小品,平常人偷闲几笔的机会,也只能以小品居多。 小品写意有其深远的背景,汉人尚简,小品流行,到明清小品,便是性灵派的高标。 我认为写意画同样如此。 构图的自然自在、随意赋形,即使是一枝一蔓,同样有清新雅致的意趣,乘兴落笔,损益为之,便能可亲可玩,与人性情相近。 其二:对于繁复满构图的作品,“意简”更是重要,否则显得杂乱而压抑,写意极可能沦为铺陈。 当然,我所认为的“意简”,并非一定就是用笔少的代称。 尤其是一些用笔极繁、画面较满的作品,更要追求“意简”。 疏密有致、浓淡相济、虚实相生,在从心所欲之中众缘和合。 在我的画作中,有些也吸收了现代审美的某些方面,比如满构图加上铺陈开张的布局,而我并不感到这与传统有任何的背离。 我的某些大尺幅的作品,如我所写藤花,用笔极多,用色极少,枝叶茂而花不繁,淡彩的透光见日感,将繁化简,虽“大品”,其实仍是精雅“小品”的意趣,观者有论“如立藤下,不觉其繁”,是知我者语。 寻求精神境界的回归:品正气清“写意”这种功夫,需要长期的苦练和积累,只有倾其一生,才能有所创造。 每个人的创造都是他全部的生命、生活的载体和信息库,表现出深刻的个性,积聚着深厚的功夫。 “写意”这种境界既是个性独特的,又是高度概括的,我自认为“品正气清”是写意花鸟的至高境界。 画家可以面向市场,但不能服从市场,更不能“投降”市场;要对自己负责,对文化负责;固守传统文化的底线,恪守创作的圭臬,坚持画品人品的操守,这种境界就是“品正”。 在我的小品中,不少是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菜蔬,我常会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四季变幻,而此类小品,正是这种生活本然的喜悦描绘。 四时花卉,给我的印象也总是与江南的生活相关连,而光影下的不同形态,给我以丰富的想象力。 如一幅墨竹图中,我的竹叶已经似兰非兰,似竹非竹,不能说自然界有之,也不能说前人有之,或许还是意中之竹,而兴来写之。 我对写意花鸟的认识也许就在于此。 我时常会想,文人画之所以产生大写意这一画品,从艺术上讲,是技术发展到极高成就才达到的解脱与升华,而审美上的文人倾向,则是令其脱离俗谛的桎梏,追求精灵空明境界的契机。 总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此才能写我意,养我心,传我志,落墨收笔,能见天性。 要言之,写意花鸟必须有笔墨、有情状、求意简抒情气,其深层境界,应是写照心神,是人情的物化,花鸟虽小,其实就是天人和谐的境界。 作者简介:严克勤,1956年8月出生,江苏南通人。 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现供职于无锡广电集团。 出版有《无锡历史文化的源脉品》、《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等专著,并出版《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严克勤》专辑。
我被医生诊断出来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我的思想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好害怕,一直走不出来.
人格障碍患者的处事方式非常固定,以至于他们对现实适应不良,并导致社会功能障碍。 他们适应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甚至更早,并持续终生。 他们往往容易在社交场合、人际关系中或工作场所陷入麻烦。 患者对自己不恰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缺乏自知之明,相反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处事方式是正常和正确的。 由于不当的行为给他人制造麻烦,家庭和单位不得不把患者送到精神科求治。 与之相反,焦虑性障碍病人往往是给自己而不是给他人制造痛苦。 人格障碍如果自己寻求别人帮助时--常常由于挫折所致 --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由别人或者特定的痛苦环境引起的。 本病有下列类型:偏执性、分裂样、分裂型、癔症性、自恋性、反社会性、边缘性、回避性、依赖性、强迫性以及被动攻击性。 分离性人格障碍过去亦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具有不同人格障碍的总称。 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 5项以上:(l)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 注:不包括第5项所指的自杀或自伤行为;(2)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从极端场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3)身份障碍: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4)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物滥用、卤莽的驾驶、狂吞滥饮。 注:不包括第5项的自杀或自伤行为;(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者自伤行对;(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移定(例如,心境恶劣强烈发作,激惹,既焦滤持续数小时,很少会超过几天);(7)长期的空虚感;(8)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例如:常发脾气、发怒、殴斗);(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一、临床表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波动和自我同一性混乱。 情绪不稳表现为情绪转换无常,尤其是遇到挫折时,瞬间就由正常情绪转为激动、焦虑或抑郁,少则数小时,多则数日,完全不能自控,行为也有明显的冲动性,可出现自我伤害的企图,也可能出现自杀的行为。 人际关系波动表现为在情绪不稳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原有人际关系的动摇。 如对爱着的人变得厌烦,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变得疏远等,但同时又不能忍受孤独,常有莫名的空虚感。 自我同一性混乱表现为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整合和协调一致的破坏,即对自己本质、信仰和一声中重要方面前后一致意识的破坏,结果是自我形象矛盾。 例如患者明明是正常的异性恋者,却常常莫明其妙地怀疑自己可能有同性恋倾向;自己明明能处理好某些并不难处理的事情,但却担心自己可能没有能力解决等。 二、诊断要点一是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变化突然而短暂。 二是至少具有下列症状表现中的5项指征:1、对己有害的冲动性行为;2、多变的情绪;3、不稳定的人际关系;4、过分的激怒;5、对自己身份识别的疑惑;6、难以忍受孤独;7、有自伤或自杀的企图和行为;8、长期厌烦。 三是可具有分裂样、表演性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表现,而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具有各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边缘性质。 1,治疗总原则(1)详尽的评估访谈。 对怀疑边缘人格者应该进行详尽的初始访谈,尤其是需要评估自杀观念和自杀风险,自杀是治疗首要考虑的处理内容。 在治疗开始就需要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治疗框架,其中包括有关治疗目标的合同。 (2)团队合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心理治疗外,对患者来说定期找精神科工作人员咨询是必要的。 这时候精神科服务除心理治疗外,包括几个部分:危机干预、监控患者的安全性;促进治疗框架和治疗同盟;提供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知识教育;协调各种治疗手段的负责人的合作;评定治疗计划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边缘人格障碍者的治疗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团队领导者需要落实上述各项任务。 而且团队所有成员对需要了解患者的分裂和投射认同模式,并知道如何处理。 (3)心理治疗为主要治疗模式,*物治疗辅助对症治疗。 无论哪一种心理治疗模式,需要明确的都是这种模式必然是长期的,方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改变。 *物治疗有重要的辅助、对症治疗的模式。 目前尚未发现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RCT研究)证明合并*物和心理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模式更有效,但是临床经验往往支持合并两者治疗。 (4)注意轴一、轴二的共病。 并且不要忽视对共病疾病的治疗。 (5)治疗计划的灵活性。 治疗计划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以适应具体的患者的需要。 (6)尊重患者的选择。 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除危机情况外,不应该硬性强迫患者接受某些治疗手段或某位治疗师2各种治疗策略的特点概要2.1心理治疗只有两种治疗模式得到了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支持其疗效:(1)动力学疗法中的以精神基础疗法(MBT)为核心的部分住院治疗模式,(2)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辨证行为治疗模式(DBT)。 目前没有任何研究比较这两种疗法的优缺点,以及什么样的患者使用其中的某种疗法。 两种疗法的共同特征是:由治疗团队开展治疗,患者接受多种治疗方法,患者每周都需要参加个别心理治疗和团体活动,治疗团队需要定期开展督导会或讨论会。 虽然已经有人发明了针对边缘人格障碍者的短程治疗,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患者病情真正、持续的改善需要至少1年以上的治疗疗程,对多数患者来说,疗程远超过1年。 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中共有的有效策略包括:(1)建立坚固的治疗同盟;(2)监控自杀和自伤行为,并设定限制;(3)在确认患者的痛苦的同时鼓励和帮助患者承担起自己行为的责任;(4)治疗的有限度的灵活性;(5)处理患者和治疗师的各种感受;(6)消除患者的分裂(Splitting)。 不合并集体治疗的个别动力学治疗和其他住院治疗治疗模式也有一些试验证据支持,但是证据的程度不足。 单独的团体治疗和团体技能培训的研究证据有限,但是可能是有帮助的。 夫妻治疗的证据也不足,但是也许是有用的,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样不足,但是某些研究提示也许对家庭的心理教育有帮助。 心理治疗方面可以肯定的原则是:不推荐对患者只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 从MBT和DBT都是综合性的治疗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2*物治疗2.2.1情绪失调。 用*流程如下;起始用*:SSRI或相关抗抑郁剂——有效:维持,无效或部分有效:换用第二种SSRI或相关抗抑郁剂——有效:维持,无效或部分有效:加用低剂量神经阻滞剂(愤怒症状),氯硝西泮(焦虑)——无效:换用MAOI——有效:维持。 无效:换用锂盐、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部分有效:加用锂盐、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2.2.2冲动行为。 用*流程如下;起始用*:SSRI(如fluoxetine, 20–80 mg/day,sertraline, 100–200 mg/day)——有效:维持。 无效:换用低剂量神经阻滞剂。 部分有效:加用低剂量神经阻滞剂。 ——有效:维持。 无效:换用MAOI,仍无效,加用锂盐,锂盐仍无效,换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部分有效:1)加用锂盐,仍无效,换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或者2)换用MAOI,仍无效,加用锂盐,锂盐仍无效,换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心境稳定剂——有效:维持。 无效:加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 2.2.3 认知-知觉障碍。 用*流程如下:起始用*:低剂量神经阻滞剂(如 perphenazine, 4–12 mg/day,trifluoperazine, 2–6 mg/day,haloperidol, 1–4 mg/day,olanzapine, 2.5–10 mg/day,risperidone, 1–4 mg/day)——有效:维持。 无效或部分有效:提高剂量(如perphenazine, 12–16 mg/daytrifluoperazine, 5–15 mg/day,haloperidol, 4–6 mg/day)——有效:维持。 部分有效:加用SSRI或MAOI。 无效:加用SSRI或MAOI(有持续的情绪症状者)或换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或氯硝西泮(情绪症状不明显者)。 2.3 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某些问题需要优先处理:1)轴一和轴二的共病;2)物质依赖;3)暴力行为和反社会特质;4)慢性自伤行为;5)创伤相关综合征,尤其是PTSD6)解离症状;7)心理社会应激;8)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相关因素9)危机管理:包括保证患者处于危机时可以找到工作团队的成员或支持资源;注意移情和反移情的及时处理;治疗结束应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组织心理教育等。 3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计划的出台分为下述3个方面:1)全面准确初始访谈评定,确立治疗形式和框架;2)团队协商确定案例管理的各个侧重点;3)选择特异性的治疗手段。 3.1初始访谈3.1.1初始评定(第1次)对边缘人格障碍者的初次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住院。 因为边缘人格障碍者有8-10%的高自杀率。 故初始访谈中一旦怀疑患者是边缘人格,需要立即评估自杀情况。 作出是否住院的选择。 这时候需要遵循“生命第一”的伦理原则,而不是追求诊断的准确性甚至所谓的治疗关系。 有生命才有治疗。 患者出现下述情况时,需要注意考虑部分住院治疗(白天或夜间医院模式):1)门诊治疗无法处理的危险、冲动行为2)对门诊治疗不依从,治疗效果不佳。 3)复杂共病,需要详尽、深入的评估。 4)症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工作、家庭生活持续受到干扰。 门诊治疗效果不佳。 出现下述情况时,需要考虑短期的全日制住院模式:1)持续危害别人的行为。 2)无法控制的自杀冲动或严重的自杀观念。 3)短暂的精神病样症状,对冲动失去控制力或者判断功能受损。 4)症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工作、家庭生活持续受到干扰。 门诊治疗和部分住院治疗模式无效。 出现下述情况,需要考虑长期住院模式:1)持续、严重的自伤行为,门诊、部分住院模式效果不佳。 2)轴一的疾病对生命有威胁。 如摄食障碍或心境障碍。 3)合并物质依赖。 4)患者本人有严重的依赖性,门诊、部分住院治疗效果不佳。 5)持续性的对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短期住院治疗无法缓解。 6)症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工作、家庭生活持续受到干扰。 门诊治疗和部分住院治疗、短期住院模式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尚缺乏部分住院治疗的模式,需要改变医院的模式方能适应患者的要求。 另外,短期或长期住院治疗模式对精神科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如果仅仅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把患者关在病房里面喂几颗*——这样的住院模式有害无益,对边缘人格者来说是“囚禁”,相反会破坏原有的治疗效果。 如前所述,边缘人格障碍治疗的主力军是心理治疗,故住院的时候需要安排很多的心理治疗活动。 3.1.2评估访谈(2-4次)在初始访谈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访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共病的存在,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类型,患者的需要和目标,内在的冲突和防御,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顺行和固着趋势,适应和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心理社会应激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强度。 医生应该尝试理解影响患者的生物、人际、家庭、社会、文化因素。 某些轴一疾病需要优先处理,如物质依赖、重性抑郁症、PTSD等,这时候医生需要和家属会谈,告知他们这些疾病的难治性。 如PTSD,在合并边缘人格的时候其疗程远比一般的PTSD长。 3.1.3建立治疗框架(4-5次)这体现在治疗合同上。 最好签订书面的合同,合同内容主要包括清晰明确的治疗目标(如自杀次数减少),治疗师和患者的角色定位,治疗的时间、频度,危机干预的计划,非治疗时间患者需要寻找治疗师时的处理方式,费用及付费方式等。 3.2团队协商确定案例管理的各个侧重点3.2.1 危机管理和安全性监控团队应该对患者在危机情况下可以从治疗团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以及患者对治疗团队的期望值可以得到何等程度的满足有清晰划一的标准。 而且治疗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要具有“生命第一”的医疗价值观。 否则无法应对危机事件。 而且,所有团队成员都需要密切监控患者的自杀、自伤意念,即时沟通,这似乎需要突破保密性原则。 这对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尤其困难 ,因为动力学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解释。 而危机干预的模式以行动为主,这时候动力学的中立原则以及解释、反思原则被破坏,而且会对以后的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这的确是个矛盾的处境。 目前是否对边缘人格障碍者的危机情况采取强硬手段也是颇有争议。 如有些治疗师认为他们的自杀行为不过是“装样子”、威胁别人达到目的而已,不应该认真对待。 而且这些治疗师的某些干预手段如鼓励患者自杀,不理睬的确也有个案报道成功的。 这一点其实是个选择伦理学的立场,没有多少讨论余地。 本文作者的伦理观是:没有人是自杀专家,临床工作者应该避免任何的自杀可能,即便这种自杀姿态有次级获益的因素,治疗师本人也不应该轻视,因为这种轻视表明了对生命的轻视。 而且,生命的价值永远超过任何学派的理论纯正性的价值。 生命价值永远超过治疗顺利性的价值。 生命的存在是治疗的前提。 临床工作者面对的是生命,应该认同和体现主流的生命价值观,临床工作不是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争辩。 3.2.2建立和维持治疗框架边缘人格者很难坚持稳定的治疗同盟。 特别是出现负性移情的时候。 而且他们容易以各种借口逃避治疗,经常会出现吹捧某一个治疗师,然后攻击另外一个治疗师的现象。 (分裂和投射认同)这时候治疗团队成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个人恩怨而认同患者的观点。 而应该鼓励患者继续治疗,不要轻易下结论。 尤其是当患者的*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分别由不同的人进行的时候上述分裂和投射认同的现象更容易出现。 作为团队负责人,这时候需要召开临床讨论会和督导会。 作为个别心理治疗师,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需要学会使用精神动力学的移情焦点治疗中的澄清、解释等技术。 另外,整个治疗团队的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知识水平需要一致,否则每个人说的不同,相反诱发患者更多的焦虑,这一点不是治疗技术的问题,而是医生的知识修养的问题。 3.2.3提供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多层次、形式多样的。 主要包括边缘人格的特征、患病率、治疗手段、疗程、预后等,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病理学。 心理教育可以由个别治疗师进行,也可以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举办课程、演讲、讨论会进行。 同时,也可以推荐书籍或医院自己编写的小册子给患者阅读。 同时要对家属和重要他人进行心理教育,但是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 心理教育中有几点需要注意:1)心理教育应该遵循自愿原则,不要强迫;2)心理教育要注意强调治疗的困难和长期性,不要强化患者和家属不切实际的幻想;3)心理教育中要注意提出治疗过程中的波动,特别是要预先指出患者可能出现的负性移情的转移;4)心理教育者不能撒谎,不懂的东西就要告诉对方自己不懂,有待查阅文献,否则会全功尽弃;5)对家庭的心理教育不等于家庭治疗,虽然教育者掌握家庭治疗的技术可以让教育更加有效;6)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对家属的理解,不要谴责。 3.2.4团队的角色分工几乎边缘人格障碍的所有治疗模式都是治疗团队进行的。 一个治疗师单枪匹马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情况在国内也很普遍,但是这是很危险的。 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治疗师很快耗竭,患者的病情更加恶化。 整个治疗界并不推荐单人治疗模式。 团队治疗模式除了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具有类似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知识背景外,还要求有明确的角色分配。 特别需要注意要指定一个人负责患者的安全性,其他人必须和此人合作。 及时报告患者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并服从和配合此人的干预手段。 团队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需要很多的经验和团队管理的技术,管理学是一门精深的学科,其知识范畴甚至超过心理学。 团队管理者不可异想天开,任凭自己的脾气和爱好进行管理,而需要认真学习管理技术。 3.2.5监控和评定治疗计划有治疗计划并不等于有效。 所以需要经常评估治疗目标达到的情况。 对治疗计划做出调整。 注意4方面问题。 1)应激事件。 如果发现治疗计划的疗效不佳,首先需要看是否是出现了应激事件。 如果有应激事件,需要首先处理应激事件,而不用急着修订治疗计划。 2)功能性退行。 边缘人格障碍者在治疗初期容易出现退行,这是例常现象,不足为虑。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持续性退行,或者本来在治疗中出现了好转,又开始退行,而且退行程度比较严重,就需要关注。 特别是出现不工作、自杀、强迫性进食等不成熟行为时,往往有可能提示患者对治疗绝望但是又无法表达。 此时探索性技术(如动力学的技术)应该暂停,同时加强其他鼓励性技术和技能培训。 同时注意保持治疗的结构。 3)在持续的*物治疗的情况下重新出现的症状。 这时候首先要注意强化患者的应对方式培训。 同时不要向患者灌输“*物万能”或者“生物学决定一切”的观点,让患者误以为他对生活的不适应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神经递质发生了紊乱,而自己不用做任何努力。 4)督导。 负责患者安全性的人(往往是个别心理治疗师)需要定期接受督导。 如果患者的症状在6-12个月中仍然无法缓解,提示必须接受督导考虑更改治疗计划。 如果更改治疗计划后仍然无效,则需要提请上级医师再次督导以便确定患者的可治疗性。 3.3治疗方法的选择如前所述,目前临床经验得出的治疗原则是长程的心理治疗合并*物治疗及其他辅助性的治疗手段来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是有效的。 同时,这条临床经验并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证据的确认。 治疗的焦点应该首先集中于危机事件。 没有危机事件的时候,对轴一、轴二的疾病要同时治疗。 治疗的灵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治疗计划要灵活,个性化,不可能是一套计划所有通用,这是因为边缘人格障碍本质上是一组异质疾病的总合;2)治疗计划包括治疗合同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进展而做出适当的调整;3)在不同的治疗时期,支持性、认知行为、动力学的技术都会用到。 尊重患者的选择落实到治疗中的表现就是医生需要专门花时间向患者介绍可以提供的治疗资源,并且告诉患者选择这些治疗资源的原则,以及各种治疗资源的优缺点。 同时治疗计划需要和患者协商,而不是医生的“单边行动”。 治疗模式方面,一般来说,是团队模式比较有效。 如果只有一个医生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位医生需要担负起多种任务,包括个别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物治疗、心理教育、心理社会技能培训、家庭治疗和伴侣治疗、乃至部分住院治疗的责任。 单医生治疗模式一般来说都是独立开业者不得为已的选择。 而且具备这种“超人”素质的医生还没有发现。 同时团队模式也有不利的因素,就是当团队管理不善时,可能会强化患者的“分裂”特质。 故团队模式的基础是有效的团队管理。 3.3.1心理治疗除前面2.1所强调的外。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内容。 MBT和DBT是心理治疗的一线选择。 而DBT由于支持证据较多,在目前是最佳选择。 TFP(移情焦点治疗)是最老牌的边缘人格障碍治疗模式,目前正在做RCT,估计以后也将成为一线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目前国内的治疗师学习的治疗方法是没有意义的,恰恰相反,无论MBT还是DBT都是整合程度很高的治疗模式。 比如说DBT中同样有类似于动力学疗法的领悟板块。 有个比方,传统的、单一的治疗模式就像中*里面的单味*,而目前新出来的很多高效的心理治疗模式有些像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方是由各种单味*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开出来的,如果医生不知道单味*的性味归经,绝对不可能开出真正有效的辨证施治的*方。 所以对于目前的治疗师而言,不但不应该忽视目前的单一的治疗模式的培训,而且应该多接受几种疗法的培训,并且这些疗法都需要掌握。 我本人认为,一个治疗师至少应该学习认知行为,动力学、人本主义、家庭治疗四种治疗模式。 如果单一的治疗模式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只剩下一种治疗模式了,怎么会有几百种心理治疗流派出现的现象?的确这里强调的是整合的观点,我认为整合不是一种治疗流派,而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 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整合派一无所有,所有技术都来自其它流派。 现在就以整合的观点出发,总结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中各流派的共性——1) 治疗同盟的稳固性和相对明确治疗关系的界限。 治疗同盟是所有治疗模式的关注焦点。 治疗同盟的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的双方都接受治疗目标。 比如说“促进个性发展”就不是一个明确的治疗目标,关键是个性发展后患者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又是谁来判断个性发展了没有呢?而“自杀行为减少”,“能够承受孤独,孤独的时候不再通过性乱、暴食、使用兴奋物质等方式排遣”,“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伤人毁物”就是明确的治疗目标。 第二,患者能够遵守约定,定期就诊。 治疗界限方面,需要明确治疗的时间、场所、双方的角色。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治疗师首先要确定,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 治疗师需要明确的是,患者经常会试图突破医患关系的界限。 这种行为往往是对治疗安全性的一种试探行为。 治疗师如果经常为了满足患者暂时的需要而突破关系界限的话,反而会让患者感到更加的不安全。 特别是有性创伤史的患者,往往会诱惑治疗师。 治疗师需要知道的是,这种诱惑—成功-愤怒—绝望—进一步诱惑或者再诱惑其他人的恶性循环在患者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过。 2)治疗焦点的转变。 治疗焦点必然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这在制定治疗计划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 并且焦点有优先级。 DBT的治疗焦点的转换和优先级一般是:自杀行为——干扰治疗的行为——干扰患者生活质量的行为。 动力学疗法的焦点优先级是:自杀或杀人的威胁——中断治疗的威胁——撒谎或故意的有所保留——违约——治疗中的付诸行动——治疗外的付诸行动——缺乏情感或日常生活琐事我本人认为,也可以从防御机制的角度确定分析的焦点等级:危害生命的付诸行动——危害治疗同盟的付诸行动——攻击转向自身——治疗关系中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影响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的分裂和投射性认同——以潜抑为基础的隔离和反向形成——升华和克制。 其实前面的付诸行动和攻击转向自身也是建立在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的基础上,而一般在患者能够领悟到生活各个侧面的分裂和投射认同后,治疗就结束了。 作为神经症的潜抑很少有可能分析,更不用说升华和克制这样比较成熟的防御了。 有关多焦点分析模式,尚可以参考德国Ulm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系的三本一套的教材,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英文版本。 3)治疗师态度的灵活多样性。 治疗师需要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分别出现主动、共情、平等、被动等姿态。 这些姿态和上述的焦点等级是对应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团体模式中,这种不同的治疗态度可能分别由不同的团队成员来承担。 4)治疗师自己需要帮助和督导。 督导不仅仅是动力学治疗师的专利,辩证行为治疗同样强调治疗师需要接受定期督导。 一个团体动力学气氛良好的督导小组是进行边缘人格障碍的必要条件。 5)强调现实性和患者的责任。 这是所有流派的特点。 一味的共情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同时,强调的患者对自己症状的责任必须建立在共情理解的基础上。 我发觉,临床常见的问题是把共情和安慰混淆起来。 安慰是支持性技术,而共情是治疗师态度。 共情有安慰的功能,同时也是探索性的。 6)反思、观察的强调。 这一点在动力学模式中主要通过分析师提供解释体现,在DBT中通过其领悟模块和其核心策略——正念(mindfulness)体现。 我个人认为,正念的技术也许是要比动力学的解释模式有优点。 体现在:第一,正念技术可以患者自己操作,而且非常简单,可以满足患者的自尊感和自控感,而分析的解释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往往会引起患者的妒嫉和自卑;第二,正念技术可以抵达身体反应,处理前语言期的问题,有点类似于EMDR和沙盘疗法,这是谈话技术无法做到的;第三,正念技术背后有2500年的佛学历史,是一个不错的信仰资源。 而同时由于正念技术又是承接上座部佛教的理论。 没有北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比较贴近科学主义时代的人们的想法。 实际上有些正念技术的传授课程中直接宣称他们体证的是普遍存在的,现代物理学验证的真理,是一种独特的类似科学实证的活动,而不是宗教;第四,正念技术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禅宗的基础和来源,而且类似于正念技术的操作在各种民间健身术如瑜伽、气功中广泛存在。 中国人对其理论基础非常熟悉,相比之下,动力学的西方文化基础中国人并不太了解。 何况还存在很多对弗洛伊德的误解。 还有一点可能也是正念技术的优势,就是正念技术的相关资料完全是免费的,而且很多佛教团体开展的正念培训也是免费的。 3.3.2*物治疗*物治疗的流程见前2.2,其流程皆来自循证医学的证据质量和临床经验。 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