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十分感谢大家在没有正式上线的状况下,能积极推行守业天下这款守业APP。在这里我想用文章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一下守业天下这个平台,供大家参考。
一、咱们要了解守业天下的外延。
守业天下是为了允许天下守业者更好的守业搭建的平台,您可以在这里建社群、当群主,也可以在这里用群电台(开发中)守业,治理团队,给团队正能量。经过你们的运行就知道,守业天下是一个收费注册的守业平台,集互联网优点于一身,专为守业者量身打造的守业APP。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社交、互动(天下乐)、建社群、看直播(天下直播)、学习,充沛运行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好自己的事业。守业天下是在5G时代应势而生,将到达人联网、物联网、互联网、万物互联,附丽环球守业大数据,打造互联互通生态圈,全方位平面化允许守业者守业,守业天下必将和中国5G一同走向环球。
守业天下是以二心一意为守业者服务为宗旨,让守业者平凡起来为使命,以守业翻新天下为公为理念,成功环球最大守业平台的幻想,普惠全天下人民。
二、咱们要了解社群,运用社群思想。
社群可被解释为地域性的社区,用来示意一个有相互相关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不凡的社会相关,蕴含社群精气(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
狭义而言,畛域内出现作用的一切社会相关都可称为社群。它的重要特色是行为规范、继续的互动相关。社群便捷以为就是一个群,然而社群须要有一些它自己的体现方式。比如说它要有社交相关链,有社群文明,有社群精气,有学习生长,流传正能量。不仅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某个点、需求和喜好将大家聚合在一同,咱们以为这样的群它才是真正意义的社群。社群的重要特色是有稳固的个体结构和较分歧的个体看法,成员有分歧的行为规范、继续的互动相关,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分歧执行的才干。
三、咱们要了解守业天下的定位和外围价值。
最近,我发现很多人推行守业天下,齐全沒有了解守业天下真正的品牌和未来的财产,把平台其中的一个社交配置和其余社交平台相比。
首先咱们不要给自己假定对手。守业天下是和一切互联网企业谐和共赢的,什么叫互联互通生态圈?,就是打造一片互联网的净土,让守业者用手机守业,只需会玩智能手机,就可以做到守业尽在手中。咱们是收费注册,可以享用平台未来给你提供的多元化产业服务,一切以守业者和生产者的体验为主,二心一意为守业者服务。
分享就可以收益,你经过收费约请注册树立你的铁粉团,铁粉未来的一切生产,你将都有收益,这将是多大的市场,真的大到无法构想。
生产收益,生产者可以把自己的日常生产介入守业天下平台中来,可以给主播打赏、可以学习、可以购物、可以和你生存的任何生产L系,可以到达生产守业,这就是生产资本,也就是我讲的生产的力气,经过生产介入企业的利润调配。
守业天下是全方位的,人人可守业,只需你情愿,就可以从你手中的手机开局,这是环球上最棒的一次性团体5G时代守业时机。所以咱们不要讲创信和他人对比如何,而要讲守业天下有什么。
四、守业天下几个外围的首创的配置。
第一个配置,守业天下有新闻。每天都会分享与互联网相关的新闻,守业真经,守业明星的故事,满满的正能量。一部手机,你就可以把握互联网环球一切的最新信息和最新灵活。
第二个配置,守业天下有社群。你可以树立自己的铁粉社群,群主每天组织大家学习,未来比的不是你有多少群多少铁粉,而是比你的群树立的怎样样,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文明,有没有精气,有沒有学习,有没有生长,有沒有分享,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复制。
对于社群下面都给大家讲了,必定要运营好你的社群,相当于你在守业天下开了一个不小的公司,你有五百个精英,会为你发明多少客户发明多少价值。
不论你想不想经常使用守业天下,未来你必定会下载运行,要么成为守业者,要么成为生产者,只是角色定位不同。不要给他人回答无聊的话题,人们的想法很多,想要成功的人决计系统分歧,不想成功的人千姿百态,有一万个借口。成功者绝无借口,可以有很多路迈向成功,然而成功只要一个,就是达成你的指标,成功你的幻想。
第三个配置,就是页面两边的守业天下圈。守业天下圈,就是在让你的市场动起来,活起来。圈里有天下乐、天下直播、天下购物、互联互通,很多配置正在开发当中,你要做的就是每天引见推送圈外面的产业给铁粉,你天天都会有收益,越是勤劳,收益就越多。
第四个配置,好友+守业。守业外面是约请等很多配置,当天首先要做的是约请好友收费注册,让你的铁粉和余额每天在社群互动,自身就是一种幸福。其余的配置都在测试开发中,临时不能经常使用,不要无味的讨论,总设计师既然能设计这么大的系统,你想到的咱们都在设计。你所做的就是每蠢才享建铁粉群,而后期待平台始终的完善上线。
当天我讲这么多,想通知大家不要再讲创信,要讲社群,要讲守业天下有什么,守业天下才是真正的品牌,人们只是注册毫有意义,只要经常使用和运营才有意义。每团体只建自己的铁粉社群,不要拉不是铁粉的人进群,好的铁粉,运营好一个社群足矣。以后大家不要再拿创信和V比,由于定位不同。我说过V必定是环球最大的通信和企业群众号平台,无法代替;守业天下必定是环球最大的守业平台,两个平台可以相互协作共赢。所以,守业天下的推行者,再不要讲创信VSV,各有各的短处,守业是守业,聊天是聊天,你们必定要辨别,要守业找守业天下。这个平台是守业的中央,她属于一切守业精英们,她是互联网的一片净土。
当天就说到这,有好多话想说,后续再跟大家分享,宿愿大家不要再讲创信,咱们会把创信称号改成社群,创讯改成新闻,最新优惠改成最新信息,红包改成天下乐。社群才是最新的社交理念,规范讲收益,收费注册,分享收益,生产收益,详细的收益规定会在上线时通知,不要拿过去的思想来了解未来的守业天下。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原文及翻译
卷一·论君道
作者:吴兢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 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 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鉴不远,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 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 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 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 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 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 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 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 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是月,征又上疏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太宗手诏答曰:“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 ”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 ”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 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 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 迟复嘉谋,犯而无隐。 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 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 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译文
作者:佚名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 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 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 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 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 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 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 ’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 《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 ’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 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 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 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 ”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 ”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 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样看来,守业更难。 ”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奏疏说:
据我观察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变化,发现自古以来每个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创下基业的,都是用武功与谋略使各路英雄归顺的,然后再用文治来教化天下百姓。 谁都希望创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但是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并且最后获得好结局的朝代却微乎其微。 各个朝代都相继衰败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为君之道。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兵力是多么强大啊,三十多年来,大国的威仪不可一世。 谁想到后来竟毁于一旦,叛乱一起,国家政权就拱手让人。 难道是隋炀帝厌恶国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长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纣那样的残暴统治,自取灭亡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我看这是因为他倚仗国家富强,为所欲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造成的。 他在位的时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来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宝物供他一个人玩赏,挑选各地的美女供他一个人淫乐,寻找异域奇珍供他一个人消遣。 他居住的宫殿极其华丽奢侈,修筑的台榭无比瑰丽雄奇。 这就必然造成徭役烦琐,战争不断。 再加上朝廷之外,列强虎视眈眈;朝廷之内,大臣险恶奸诈。 这样,谄媚阴险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诚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 整个朝廷上下,君臣之间都互相蒙蔽欺骗,心怀二志。 民不聊生是大势所趋,国家四分五裂在所难免。 就这样,至高无上的君王——隋炀帝,到头来为叛贼所杀,死于非命,他的子孙也被杀尽,最终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这难道不叫人痛惜吗?
可是,贤明的君主却能抓住每一个机会,挽救危难,让濒临灭亡的国家重新恢复正常,让废弛的礼仪法度重新发扬光大。 不过,仅仅依靠一时的边境安定、国家安宁去维持统治,绝不是长久之计;停止战争,无所作为地维持现状,也难以统治百年。 陛下,您现在住着豪华的宫殿,收藏有天下的奇珍异宝,举国的美女在身边侍候,四海九州的人民尽听您的调遣。 如果能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每日谨慎地处理政务,不要懈怠;去掉纣王的奢靡,抛却始皇的残暴,从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中看出危亡的祸因,居安思危,像禹那样克己勤民,那么治国之理自然融会贯通。 这样,即使表面什么也不做,整个国家却依然井井有条,这是为君之道的最好方法。 一般说来,如果要保住基业,不让它毁亡,就应该在兴国之后克制私欲,居住旧时的宫殿,即使再想修建其他的宫殿,也要免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将需求减至最低。 华丽的建筑夹杂着粗糙的茅屋,玉石雕成的阶梯中有着土做的台阶,一心一意地让自己的俭朴使天下人心悦诚服。 同时必须时刻思量着为君为官者的安逸,百姓劳作者的苦累。 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千千万万的人一定会为他的出现而感到高兴,万民景仰听从他,这是为君之道的中等。 如果作为君主不认真思考,不慎重考虑他的所作所为的后果,忘记了创业的艰难,夜郎自大、一味迷信依赖天命,忽略古圣王恭谨俭朴的美德,大兴土木,一味追求靡丽的雕梁画栋,宫殿也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扩建、修饰,乐此不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样,人们当然看不到他的德行,只见劳役,这是为君之道的下等。 这行为就像背着干柴去救火,用热汤去止住沸腾的水,用暴政代替yín乱,其实和yín乱是一样的,它的后果不堪设想,后人应该警惕啊!如果帝王没有什么政绩,则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百姓怨恨就会触怒神灵,神灵发怒必然使灾害产生,灾害既然产生,祸乱就必然紧随而来。 祸乱一旦产生,自然很难收拾,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全生命的人太少了。 帝王如果顺应天命,创立基业之后,将有七百年的兴盛时期,将基业一代一代地传给子孙继承下去。 江山很难得到但是很容易失去,面对历史的教训,为王者对此难道不应该有所警戒吗?
同月,魏徵又进献了一篇奏疏:
臣听说要想使树木长得高,必须使它的根部稳固;要想使水流得远,必须使它的源头疏通;要想使国家安定,必须以德治国。 源头的水源不通畅却想让水流得很远,树根不牢固却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仁德不施却希望理,我虽然愚蠢到了极点,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圣明的君主呢!皇上作为万圣之尊,高贵得与天地同辉,如果只极力推崇天命,让自己长命百岁,全然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力戒骄奢,崇尚节俭,推崇好的德行,而只任自己的情欲蔓延而不加以克制,这就像砍掉树根来让树木枝繁叶茂,堵塞源头而想让河水流得很远的道理一样。
一般说来,很多国君顺应天命之后,没有不担忧自己成就功业而德行却随之堕落的。 很多人确实开头做得很好,可是能将这些好的做法坚持到底的却非常少,这难道真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吗?过去夺取天下的时候力量无穷无尽,现在要守住基业却显得力不从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有忧患意识的时候,必然诚心诚意对待下属;一旦自己的心愿达到了,就放纵私欲,不可一世。 诚心待人,即使是敌人都可以结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会反目成仇,形同陌路。 即使用严酷的刑法,威严的气势来控制下属使其屈服,他们也只不过为苟且保全性命而心怀二志,外表谦恭却心存怨恨。 怨气虽不在大小,但让人担忧的却是它违背了人心,这之中所蕴涵的道理就像水既可以让船行驶也可以让船沉没的道理一样,难道还不让人深思和警醒吗?奔腾的马车如果用腐朽的绳子来驾驭,还能指望它跑得很久很远吗?
好的国君,在遇到想要的东西时,就要思考知足常乐的道理,进行自我约束。 在有所行动之前,应该想一想,这是不是可以不做,会不会惊动百姓。 常常有危机意识,才能够使自己的思想谦虚平和。 害怕骄傲自满,就应该常常思考海纳百川的道理。 如果喜欢打猎,就该有所限度。 担心自己懈怠,就应该想想凡事如何做才能善始善终。 害怕自己受蒙蔽,就应该想一想自己如何虚怀若谷才能广纳臣子的意见。 担心听信谗言,就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行为端正,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实行赏赐,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随意改变标准。 执行惩罚,也不可因自己一时的怒火而恣意滥用。 做到了“十思”,发扬了“九德”,那么一个国家就能够人尽其才,智者能够发挥他的智谋,勇者能够竭尽他的武力,仁者能够传播他的贤德,信者能够表现他的忠义,文臣武将都能够竞相为朝廷效力。 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太平,君臣之间融洽和睦,相安无事。 国君可以安心巡游,弹琴作赋,颐养天年。 天下自然无为而治,又何必去劳心费力,事必躬亲,违背无为治国的道理呢?
唐太宗亲手诏书答复说:
朕看了爱卿写的奏疏,言语恳切。 爱卿的一片忠肝义胆由此可见一斑。 批阅你的奏疏,常常让我忘记疲倦,而且你的言辞让我深受感动。 倘使卿对国情了解不深,怎么能够为我提出如此中肯的建议,而及时纠正我的过失呢?我听说晋武帝灭掉吴国之后,只顾骄奢淫逸,不再关心国家政治。 太傅何曾退朝回家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天都看见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而只是说一些日常生活的俚俗之语,这和治理国家的道理相去甚远呀。 这难道不是将灾祸遗留给子孙吗?国家在你这一代还不至于混乱,因而你的性命暂且可以保全。 ”他又指着他的孙子们痛惜地说:“可是到了你们长大的时候,必定遇上朝廷变故而性命不保。 ”后来孙子何绥果然遇上晋王室之间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内部叛乱,结果他在叛乱中,为荒淫的酷刑所杀害。 以往的史书称赞这事,说何曾有先见之明。 我的看法与之不同,我认为何曾可以说是不忠之臣,他是罪大恶极的。 作为臣子,上朝应思考如何指陈时政、尽忠直言,退朝时应废寝忘食,弥补皇上的过失。 这样使君主的美德不断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得到纠正,就是常说的君臣同治的道理。 何曾地位尊贵,权势显赫,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 然而他在退朝后才说关于朝纲的言论,朝见时,在晋武帝面前却没有勇敢地直言规劝,说他是明智之人,难道不荒谬吗?如果国家危亡却不知道辅佐扶持,哪里还用得着这样的官吏呢?你所上书的建议,我已认真地阅读过了。 这些金玉良言,应时时放在我的案头上,就像古代用来警示自己矫偏纠过的信物一样。 这样,他日必定会有收获,等到过些年月,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庶。 因为我有你的扶持,所以感到很放心,就像鱼儿有水一样,一切都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你敢于直言而无所隐瞒的奏疏,我现在才回复。 此后,我仍将虚怀若谷,恭敬地听取你治国方面的好意见。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魏徵回答:“很难。 ”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徵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疏远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使之战战兢兢,不敢进言。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使国家灭亡。 正因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 你想想,国家太平无事,却要使国君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守业的文言文
1. 关于守业的成语
一:取易守难【qǔ yì shǒu nán】
基本解释:
1,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
3,【示例】《明史·熊廷弼传》:廷弼不得已出关,次右屯,而驰奏海州取易守难,不宜轻举。
二:居安思危,[ jū ān sī wēi ]
详细解释
1. 【解释】:居:处于;思:想。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 【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三:未雨绸缪[ wèi yǔ chóu móu ]
详细解释
1. 【解释】:绸缪:紧密缠缚。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 【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四:居安思危[ jū ān sī wēi ]
详细解释
1. 【解释】:居:处于;思:想。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 【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五:安不忘危[ ān bù wàng wēi ]
详细解释
1. 【解释】: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 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2. 【出自】:《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 找些关于经商的文言文
古之名商 儒商鼻祖端木赐 富甲陶朱公范蠡 智慧商祖白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农商奇才桑弘羊 富可敌国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炽 五金大王叶澄衷 晋商薛氏三兄弟 开明富商渠本翘 由商而官展玉泉 独辟蹊径范世逵 盐商祭酒杨继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 远见卓识李宏龄 票号始祖雷履泰 雄才大略王海峰 徽商张小泉 在网络上搜素他们的名字可以得到他们的事迹 记载有商人商事的书有《史记。
货殖列传》《郁离子》《燕京京杂记》《智囊》等书上都有古商的记载。 古商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 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 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 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
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 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
3. 求 创业与守成 文言翻译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
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
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
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4. 《创业与守成》古文翻译
创业与守成
【原文】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 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 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 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5. 有关晏子春秋的文言文
06高考文言文翻译——北京卷(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 :“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译文]
齐景公时,连续下雨十七天。 齐景公却夜以继日地饮酒。 晏子请求给灾民发放粮食,多次请求,都没有得到齐景公的允许。 齐景公命令柏马上(一说柏遽是人名,齐景公近臣。 一说“柏”是官名,“遽”乃急遽之意。 此处取后说)巡视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 晏子听到此事后,很不高兴,于是把家里的粮食分给灾民,把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自己步行去见齐景公说:“连续下了十七天的雨,一个乡有几十家的房屋受损坏,一个里有几家没有饭吃,老年体弱的百姓,寒冷时不能得到短衣御寒,饥饿时不能得到糟糠充饥,步履艰难无法行走,四处张望无处诉说。 然而君王不怜悯百姓,日夜饮酒,命令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没有休止,宫中的马匹吃着府库的粮食,猎狗饱吃牛羊的肉,后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粮食肉品。 对待犬马妻妾,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吗?乡里的百姓贫穷却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饥饿却无处求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 我(晏婴)身边跟随着百官,让百姓饥饿穷困却无处诉说,使君王沉湎酒色抛弃百姓却不加怜悯,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 ”晏子两次下跪,深深叩首,请求辞官离去,于是快步走出宫门。
齐景公跟在晏子后面,被泥泞的道路所阻,赶不上晏子,就命令驾车追赶晏子,到了晏子的家,没有追赶上。 只见晏子家里的粮食已经全部分给灾民,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 齐景公又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追到晏子。 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后面说:“我有罪过,先生抛弃我不辅助我,我是不足以屈请先生的,难道先生不顾惜国家和百姓吗?希望先生赐幸保全我。 我请求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给多给少,谁轻谁重,全听先生的安排。 ”于是齐景公就在路上拜请。 晏子才返回国都,命令禀去巡视灾民,家里有农桑种子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家,发给足够一个月吃的粮食;没有农桑种子的人家,发给足够一年吃的粮食;没有积蓄柴火的人家,发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霖雨之灾。 命令柏巡视灾民,房屋塌坏不能抵御风雨的人家,发给他们金钱。 视察寻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经济困难的人,限期三天内完成。 超过期限,同不执行命令一样,应该治罪。
齐景公离开宫舍,减少食肉,撤销宴饮。 三天内,巡视的官吏完成使命上报情况:贫穷灾民共一万七千家,分发粮食九十七万钟,薪柴一万三千车;房屋损坏的有二千七百家,发放救济金三千金。 齐景公然后回到宫内,减少食用,不弹琴瑟,不击钟鼓。 晏子请求将齐景公左右的婢妾和用歌舞来娱悦齐景公的人遣归。
编辑本段
四库提要记载
6. 请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
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 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 ’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 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
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 ,而失之于安逸。 ’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
魏 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 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7.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
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
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 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
乃舍之。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 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凡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 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 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 ”
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 献子生籍,是为烈侯。
魏斯者,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 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优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 )
”越人喜,引而俱归。
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
傲慢。 ),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 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 ”(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
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
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 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 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
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自护其短》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
后来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 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 ”
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块地上没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与陈伯之书(节选)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
某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 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吴起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日:“诺。 ”起曰:“待公而食。 ”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魏征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 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yan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 」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 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 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 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的明君暗君之别,创业守成之辨“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 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 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 这都是反面的例子。 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 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 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 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 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 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 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 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 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 ”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 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 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 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 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 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 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 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 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动乱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 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 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 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关于魏征的几个小故事魏征,字玄成。 唐初政治家。 巨鹿(今河北巨鹿)人。 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 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 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魏征玉照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