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中国外贸转正了! 顶住压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外贸转正难不难)

海关总署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0.7%。其中,出口12.71万亿元,增长1.8%;出口10.41万亿元,降低0.6%。海关总署资讯发言人李魁文指出,往年以来,虽然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环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应战,但中国对外贸易顶住了压力。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全体体现好于预期,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初次成功同比正增长。展望未来,中国外贸开展的韧性强、后劲足、盘旋余地大,常年向好的开展趋向没有扭转。

谈及前三季度中国外贸体现,李魁文在10月13日举办的国新办资讯发布会上指出,往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我国放大微观政策应答力度,稳外贸政策效应继续浮现。

进出口逐季回稳向好。从规模看,前三个季度,进出口规模区分为6.57万亿元、7.67万亿元、8.88万亿元,二、三季度环比参与值均超越1万亿元,环比增速均达两位数。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出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其中7月份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9月份单月进出口、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从增速看,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区分为-6.5%、-0.2%和7.5%,出现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三季度片面反弹的开展态势。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从4月份开局,出口延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体现超出市场广泛预期。其中,出口包含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品算计1.04万亿元,增长36.5%;出口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电等“宅经济”商品8808亿元,增长17.8%。

出口需求稳中向好。三季度,我国出口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值增长3.9%,其中电子元件、智能数据处置设施及其零部件出口区分增长14.9%、11.6%,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铝矿砂出口量区分参与12.7%、10.8%和12.7%。

国际市场份额稳步优化。依据环球贸易组织发布的月度重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7月份,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出口份额为11.3%,同比区分优化1、1.1和0.8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作为新型贸易业态,跨境电商仰仗其线上买卖、非接触式交货、买卖链条短等长处逆势上扬。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经过海关跨境电商治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洽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

李魁文指出,海关始终翻新优化监管制度,支持新业态肥壮有序开展。7月1日起,在北京等10个直属海关展开试点,将跨境电商监管翻新成绩从B2C推行到B2B畛域,并配套通关便利措施,试点企业可实用“一次性注销、一点对接、优先查验、准许转关、便利退货”等措施。中小微企业单票价值低的货物还可选用愈加方便的通关渠道,广交会等线上展会成交的货物也可实用于新规享用通关便利。9月1日起,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展到22个直属海关。“这项试点措施推出以来,业务始终扩面增量,介入的企业数、申报单量、出口货值稳步回升。”

“支持跨境电商,咱们还有其余措施,比如拓展疏通跨境电商物流通道。受疫情影响,国际航班大面积开航减班,传统运力骤减,海关总署及时出台措施,支持应用中欧班列运力展开跨境电商、邮件等运输业务。”李魁文引见,此外,探求树立高效、安保、快捷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渠道,处置“退货难”疑问,全力支持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卖环球”。优化跨境电商批收回口退货措施,协助企业克制疫情造成物流提早等影响,助力企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李魁文示意,我公营商环境继续优化,市场主体生机始终激起,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形式,为外贸开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何看待外贸未来走势?李魁文以为,以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环球继续蔓延,环球经济重大消退,国际环境日趋严格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固性显著增多,我国外贸开展面临的情势比拟复杂严格。

接上去该怎样做?李魁文指出,海关将全力推进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措施落地奏效,放大口岸营商环境树立,促成外贸稳固开展和质量优化,为推进构成新开展格式继续作出踊跃奉献。

“聚力‘六稳’‘六保’,咱们进一步提出了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始终优化通关便利化水平。”李魁文示意,例如,片面推进“两步申报”“提早申报”“绿色通道”及免到场查验等便利化措施,继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高通关效率。9月当月,全国出口、出口全体通关期间区分为35.02小时和1.86小时,较2017年区分紧缩64.04%和84.87%,出口、出口全体通关期间均已延续5个月环比降低。经过减免出口滞报金、滞纳金、免征加工贸易货物外销缓税利息等措施,累计为企业减免和浪费资金近2亿元。

李魁文以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化实施,放慢构成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成的新开展格式,我国经济开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坚固。


中国第一代名模

第一代模特在哪里文/王慧兰 陈洁瑾提起时装模特,人们总是会想起光鲜的T台秀,想起穿得越来越少的顶级模特大赛,想起陈娟红、谢东娜、马艳丽这些名字。 可是在28年前,当满大街都是蓝白灰的海洋时,有谁能想到今天这个繁荣的模特行业呢?朴树在《那些花儿》里委婉地唱道:那些年轻的女孩,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这让我们想起了28年前的那些模特们。 徐萍、柴瑾、史凤梅、裘丽萍、侯林宝、管胜雄……正是这些已经让人淡忘的纺织厂工人,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从而构建了这个新的行业。 这些曾经聚焦在镁光灯下、走在T型台上的年轻人,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是如昨日般的五彩斑斓,还是淡出T台后的返璞归真?带着遐想,我们特意找到了其中的几位,听他们讲讲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第一批模特只讲感觉不讲三围1979年,当时18岁的柴瑾高考失利,被分配到了上海衬衫厂工作,她的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是否还能实现做时装设计师的梦想。 虽然母亲为她报名上了夜校,学习会计,希望她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 她听了母亲的安排,可心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当然,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在中国时装界正发生着一件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大事。 1979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上海传来了一个消息,法国的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要到上海进行时装表演。 可以说正是这次演出改变了柴瑾生活的道路,当然也改变了另外18个年轻人的命运。 当时对观看皮尔·卡丹时装表演的人有三个规定,一个是专业对口,第二个规定就是要记录姓名,第三是票子不得转让,可见这表演有多难得一见,并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 当上海的时装设计师看到一件件时装在活生生的模特身上生动地展现的时候,他们被震撼了。 他们才意识到以前把衣服穿在衣架子上展示是多么死板,一旦这些衣服被模特穿上身,才显得生动、形象起来,才真正显现出衣服的美感来。 上海服装公司一些领导也看了这场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萌发了也组建一支时装模特队的想法。 后来跟纺织局的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批准。 但是对于模特这个词,上级领导还是有意见,觉得模特是外国的称呼,有点低级趣味,所以就改名叫时装表演演员。 有了这个初步的构想后,时装表演队开始选人了。 从哪里选呢?上海服装公司下属有80多个工厂,直接从厂里挑选最方便。 于是,中国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确切地说是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怎样挑选时装表演的演员呢?现在人人都知道选拔一个模特的要求能列出详细的一大窜,从身高、体重、三围,到腿长、背阔等等,一系列苛刻的要求让人觉得模特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职业。 可在那时,在中国还没有听说哪里有时装表演队,上海时装公司的这支时装表演队可谓开了先河。 既然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支,自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照,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学习,从组建时装表演队的领导到特地从上海戏剧学院请来的形体老师,他们都是模糊的,他们都不知道时装表演是什么,他们只有借鉴国外的经验,自己慢慢摸索。 他们知道国外模特人都很高,人高穿衣服才漂亮,可多高才算高?以前服装厂做出的样衣都有固定的尺寸,三围、衣长、袖长等等,难道要按样衣的尺寸选演员吗?那样似乎太难了,怕是找不到能符合各项标准的。 最后,领队徐文渊和几个领导商量决定,只要挑身材高挑的,模样尽可能漂亮些的,就算符合标准。 在当时,身高有164、165公分就算是高的了。 所以在没有具体标准的情况下,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队员都是靠领导目测挑选出来的。 当时选演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领导主动去找,而不是演员自己主动应聘。 毕竟时装表演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并不是每个人的思想都能接受的,尤其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要将它作为职业。 所以领导们只是在暗中挑选,到各个厂,各个车间里去挑,并没有做大肆的宣传。 被选中的人,领导首先要问他自己是否能接受,其次还要考虑他家里人是否同意。 当时,柴瑾刚刚上班两个月,一天忽然有人通知她去厂长办公室。 她觉得很奇怪,自己才刚进厂,厂长怎么会找她呢?柴瑾身高171公分,人瘦瘦的,长得又漂亮,厂长跟她说了时装表演队的事,问她是否愿意参加。 柴瑾听说参加时装表演,以后还有机会学习服装剪裁设计,就一口答应了,虽然她知道思想保守的父母可能会反对她抛头露面,在那么多人面前走来走去地表演。 父母觉得,女孩子应该找份安定点的工作。 她只好回家先跟两个哥哥说了,好在哥哥们都很支持她,让她去尝试一下。 后来父亲也知道了,因为父亲是轻工业局的,知道这支时装表演队的意义,所以虽有些不乐意,也不好多说什么。 母亲知道她参加时装表演队,那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她每天照常出门上班,其实是去时装表演队参加训练,有时晚上有演出,她就说去读书,就这样瞒了母亲很久。 时装表演队的其他队员都是像柴瑾这样被选进去的。 有些人曾经也做过思想斗争,家里也有过反对意见,但一来这份工作是一种新的尝试,二来这也是组织的工作安排,所以最终也就参加了。 但确实也有因为父母反对,被选中而没有参加时装表演队的。 登峰造极时的淡出因为他们是中国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所以注定了他们的特殊,但他们原本又都是普通的工人。 身高在现在看来很普通,离做模特的要求根本还差一大截,身材也不算标准,可他们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当然他们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每天踩着高跟鞋练形体,为了苗条些还要控制饮食。 那时,社会上可不流行减肥,如果不是为了这份工作,他们大可不必受这份罪。 在公司内部的一次次演出,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掌声,虽然也曾引来不少的非议和不解。 在上海友谊会堂(如今的上海展览中心)演出的时候,有一件露肩膀的服装,当时哪个演员也不肯穿。 那件衣服其实在现在看来还算是很保守的,它整个一身是裹在身上的,就是一只臂膀露在外面,后面有一根飘带拖在地下走的。 后来这件衣服安排给队里的徐萍穿了,因为徐萍算是思想比较开放的。 但是演出这天,徐萍送了两张票子给父母。 当父亲知道女儿今天要穿一件暴露的衣服出场,当即就吵到了后台,怎么也不肯让女儿穿这衣服出去。 父亲也有理,他觉得今天露胳膊,明天就可以露大腿,如果这样子的话,女儿不就学坏了?今后怎么在社会上做人呢?徐萍只好跟指导老师商量,最后老师想了个办法,把拖在地上的带子缠到徐萍的肩上,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可见当时的人,思想还是非常纯朴的,对于时装表演的评论还是有褒有贬的。 可是直到1983年一次特殊的演出,让这支时装表演队成了万众追捧的焦点。 柴瑾也是这时才不得不把自己参加时装表演队的事情告诉母亲的,因为这次他们要去北京演出,第一次出家门,她没法再瞒母亲了。 作为党员的母亲虽然还是希望女儿能做会计,但这次演出意义重大,所以也只好同意了。 1983年的夏天,时装表演队被邀请到中南海小礼堂演出了两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时装表演走进中南海。 这次演出使得这第一代的时装表演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日报上刊登了《新颖的时装,精彩的表演》一文介绍他们的演出。 后来,根据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故事还拍摄了一部电影《黑蜻蜓》。 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进中南海表演是第一代模特最辉煌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绩,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多了,要求也提高了,也意味着他们第一代人的使命就快结束了。 1984年后,时装队开始面向社会招人。 很快,那些年纪更轻,身材更好,学历更高的模特们就加入到了时装队中,取代了第一代模特们的位置。 其实在这以前,时装队也陆陆续续在调整一些队员,毕竟在当时有一些人的年纪已经30岁了。 公开招人以后,对第一代队员的冲击就更大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离开了时装队。 曾经历过辉煌的成绩,却又回到平凡的岗位,心理上的落差是难免的。 但是这种落差并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大。 因为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就是那么简单。 参加时装队是组织需要,离开时装队也是组织安排。 在还没有走入市场经济的年代,模特们的收入和普通工人一样。 “每个月就30几块钱,最多就是比别人多2角5分的晚餐费。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模特还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工作,并不比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好多少。 ”管胜雄就是在那个时候离开时装队的,他后来被单位派到深圳去工作,对他来说,这样的选择比留在模特队更好。 很多队员也和他一样,组织上为他们安排了更好的工作,所以退下来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 有人退,自然有人进。 吕红忆就是在第一批招聘时进入时装队的,她身高170cm,拥有本科学历,还是一个医生。 在常人眼里,这样好的条件去当一个模特,真是有点不值得。 但是吕红忆就是看上了模特行业的潜力,辞职后一心一意投入到时装队。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这个选择具有正确的前瞻性。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人不可能以全知的角度了解全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判断和解决问题,或者渐渐看清了其中的真相,却又事过境迁。 那些离开的老队员们,当然是料想不到时装队日后的发展。 徐萍和柴瑾是队里最年轻的两个女孩,她们没有离开时装队,因此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1984年,时装队出访香港,紧随着又去了日本、美国、欧洲,这样的际遇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模特们用的化妆品再也不是国产的,而是世界顶级品牌的;收入也不再是以前的几十块,而是几千,甚至几万。 徐萍回忆说:“到香港时,霍英东先生特别喜欢我们,送的金卡就是上万块。 ”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只有几十块,而徐萍已经是个几万元户了,人家都叫她小富婆。 走的地方多了,眼界自然也不同了。 在香港时,徐萍在霍英东媳妇朱玲玲的陪同下烫了一个大波浪发型,回家后她的父母看了吓得不轻,再三叮嘱她要收敛一些。 可是,随着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跑的地方越来越多,见的老外越来越多,模特的生活阅历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身边的同龄人。 1988年,徐萍也到了退出时装队的年纪,单位帮她安排了留队任教的工作,但她就是不愿意过朝九晚五的生活。 于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她成了第一个自动辞职的人。 很快,徐萍自费去了日本打工。 两年后,她又用赚来的钱承包了上海第一支私营时装模特队,轰轰烈烈地干了一番事业。 柴瑾的情况和徐萍差不多,1988年离开模特队后,她选择了自费去美国留学。 起初的志向是做一个服装设计师,后来在一堂经济学选修课上,她听了教授讲的关于买房升值的故事,就转而学了房产专业。 1995年,她在美国买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做起了房产买卖的生意。 可以说,时装队让徐萍和柴瑾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她们日后的生活发展与时装队的兴起和红火是分不开的。 后来的那些第二代、第三代的模特们都受益于此,他们享受到了第一代模特们没有享受到的经济利益和行业机遇。 那些花儿今何在如今,模特已经成了时尚的代名词。 在全国范围内,有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华人风采模特大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和国际模特精英大赛等,而各个省市以及知名企业举办的模特比赛更是数不胜数,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陈娟红、谢东娜、马艳丽、瞿颖……这些号称中国最早期的时装模特们,也都成了时尚界的大明星。 回头想想,那些真正的第一代模特们已是悄无声息。 正如朴树在《那些花儿》里委婉地唱道:那些年轻的女孩,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为了找到28年前的那些花儿,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 从上海服装公司,到当年的戏剧学院老师,再到其他的同行媒体……他们的回答都是:好多年不联系了,嫁人的嫁人了,出国的出国了,做生意的做生意了。 他们不像后面的几代模特,嫁老外,傍大款什么的,他们也就是过着一般人的生活。 曾经如此辉煌的一代模特们,现在却找不到了踪影,也没有任何档案记载,这多少让人有点失望,有点无奈。 终于,在兜兜转转了好几个圈子后,我们见到了其中最年轻的两位。 和徐萍见面是在一个很简单的咖啡馆里,她指着隔壁的一个高档楼盘说:“我家就住在里面。 ”徐萍的老公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两人在1995年结婚,没有孩子,日子过得很满足很惬意。 当年在时装队时,徐萍就被称为“性格演员”,为人直爽开朗,思想开放,敢作敢为,这20多年来,她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她说不生孩子就是担心身材走样,担心操心太多过早变老,这个决定在结婚前就和丈夫说好了。 离开时装队后,她不习惯朝九晚五地上班,所以一直自己做老板,涉足过的行业很多。 这两年和朋友一起合作,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生意还不错。 岁月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她的身材仍然纤瘦,观念仍然前卫。 她保留着每天用世界顶级化妆品的习惯,也喜欢像年轻人一样去衡山路的酒吧喝酒。 约到柴瑾也是纯属偶然,因为别人都说她嫁到了美国,早就不在上海了。 没想到我们试着拨电话竟然通了。 柴瑾的生活过得很休闲,生活在美国的她,现在常常来上海度假。 问她在美国每天都干些什么,她笑着说:“去海边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做瑜迦……”保持身材,保持健康成了她日常的工作内容。 不过在采访之前,她就说明自己只说关于时装队的事,不说个人的事情。 问她手上的戒指是不是代表已婚,先生是做什么的,她只是微笑地说:“戒指是乱戴的,不代表任何意思。 ”柴瑾在美国有好几处房产,前些年又在上海置业,现在就做房产生意。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代模特是神秘低调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远离了这个行业,平静地生活着。 联系到他们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联系到后,他们不愿意面对媒体的镜头,是一件更让我们为难的事。 老人们常说:各人有各人的福气。 确实,第一代模特中没有成腕成明星的,也没有嫁老外傍大款的,人到中年,他们有的身材发福了,有的退休了……享受不到什么荣耀,也没有多少金钱,但是他们依然共同享有20多年前的那份荣耀,那份回忆。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徐萍说队员们之间会不定期地在一起聚会,去年他们还一起为当时的形体老师邬臻清办了80岁的大寿。 他们常常在一起说说当年的那些事情,怀念过去那段既可笑、又可爱的经历。 如今,那些花儿散落在天涯,但是情谊常在。 年,国际时装大师皮尔·卡丹先生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时装表演。 “时装模特”的概念首次被引入中国。 1980年,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时装表演队成立。 “时装模特”在中国诞生。 1986年,中国模特石凯以私人身份参加第六届国际模特大赛并获特别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模特大赛中。 1987年9月,中国时装表演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时装节,轰动世界时装界。 1988年8月26日,北京广告公司时装模特队的彭莉,在意大利举行的“1988年今日新模特国际大奖赛”中夺魁,首次为中国获得了国际模特大赛的冠军。 1989年秋,上海举行了“中国迅达杯时装模特大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模特比赛。 1995年,第四届中国超级模特大赛冠军谢东娜荣获“世界超级模特”称号,这表明中国模特的水平已得到世界承认。 1996年,纺织总会和劳动部联合颁发《服装模特职业技能标准(试行)》。 服装模特成为国家正式承认的一种职业。 1998年7月,“新丝路精英模特大赛”在北京举行,岳梅夺冠。 1998年9月,岳梅闯入“1998世界精英模特大赛”前15名。 1999年5月,“世界男模特大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胡东代表中国男模特参加比赛,闯入“十强”并获“最佳表演奖”。 1999年7月,全国16家模特经纪公司联合发起并组织签署了《中国模特经纪人北京协定》,提出“模特资源共享”的经济合作意向,“模特经纪人”浮出水面。 2002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进行的“世界模特小姐大赛”总决赛上,中国选手阎巍从来自世界40个国家的模特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总冠军。 ……

中国赴美早期移民情况

华人移民美国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从早期卖猪仔式的劳工移民,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识型新移民,华人在美国的待遇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由不平等的、敌对的,逐渐转变为比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何看待这200多年的华人移民史,如何评价伴随着华人移民而出现的美华文学?这始终是众多海内外专家和学者们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华人作家黄运基在中国出版了长篇小说《奔流》(沈阳出版社1996年)、《狂潮》(沈阳出版社2003年)和中短篇小说集《旧金山激情岁月》(珠海出版社2004年)之后,又由广州花城出版社推出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为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文本。 一、以个人经历印证历史发展文学与历史都要求叙写生活的真实与本质。 历史的写作不能虚构,需要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基础,作者个人的经历在写作中不是特别重要;文学的写作不排斥虚构,但个人的经历、尤其是生活细节的真实,却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仅从个人经历来看,黄运基无疑在美华文学创作中占有先机:祖孙三代华侨,自己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他在《唐人街》中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以个人(包括家族)经历印证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使这部散文集具有特别真实和厚重的品质。 黄运基在书中自叙:“我的爷爷在他17岁那年当‘契约劳工’,既是我们所理解的‘卖猪仔’来到新大陆建筑中央太平洋铁路。 17年后他回国结婚,由于‘排华法案’的执行,使他回不了美国。 ”(《话说“华侨文学”》)这里的“排华法案”指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的法案。 该法案到1884年又作了修订,条款增加到17项,扩大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范围;1888年再次升级为《斯克特法案》,禁止暂时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2万多名回中国探亲的华工拒之门外。 黄运基的爷爷大概就在这2万名之列。 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当苦力,开矿山、修铁路、垦荒地,对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当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以后,这些华工却成了白人排斥和攻击的对象。 由于美国限制华人入境,华人不得不采用一些不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一项是“冒籍”。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火灾,移民局的档案全部被烧毁,很多华人趁机冒认是在美国出生,领得美籍证件。 在“法官确定了土生儿孙国籍权利之后,又产生另一种冒籍手段。 美籍华人到中国探亲回来,就向移民局报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 这样制造了一个移民空额。 几年后,居美华人可以转让或出售这些空额及有关口供资料,让其他华人冒籍入境”。 既然是冒籍申请移民,就不能再姓原来的姓,必须改姓移民纸上的姓。 黄运基的父亲于1924年以卓姓冒籍移民美国,1948年黄运基也同样以卓姓移民美国,所以黄运基中文名姓黄,英文名却姓卓。 合法的姓变成不合法,不合法的姓反而变成合法的,这种现象在美籍华人中相当普遍。 到了60年代,美国移民局发起所谓“坦白运动”,要求冒籍的华人移民向政府“坦白”自己是“非法入境”,然后根据情况由移民局重新登记办理移民手续,借机打击迫害华人社会的进步人士和异见分子。 1962年,黄运基的父亲迫于压力向移民局“坦白”冒籍,黄运基则拒绝“坦白”,而被警察局以“非法入境罪”逮捕。 接着,他父亲被迫在法庭上指证亲生儿子是“非法移民”,结果黄运基被判入狱三个月,监守行为五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公民权,他跟美国政府打了十年官司,终于在1974年才获准重新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读着《唐人街》第一辑“岁月留痕”中的系列散文,仿佛跟著作者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历史,而作者的“美国梦”确实是跟中美关系的风雨阴晴连在一起的。 黄运基为了寻梦,“15岁随父亲来到‘自由乐土’的美国,却还未踏足这片‘乐土’便失去了‘自由’,像俘虏似的被送进移民局关押起来,等候审问。 就像父亲少年时来美国,被关在没有天使的天使岛上一样”(《失而复得的日记》)。 50年代的美国,是极端排华反共的麦卡锡主义横行的年代。 黄运基在军队服役期间,因为主张美中关系正常化、反对韩战,而被认为是从事“非美”活动,被军事法庭判处“不荣誉退伍”,勒令逐出军队,所有书籍、日记和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都被没收。 他顶着巨大压力,长期为中美两国建交而奔走呼吁,与几个朋友发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他以一人之力创办了名震一时的《时代报》,在创刊号上报道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破冰之旅”;邓小平访美时,他以《时代报》记者的身份追踪采访,写下了一系列报道和评论;里根总统访华时,他作为美国记者团的成员一起随行采访;1974年他应中国外交部邀请,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25周年庆典;1979年1月1日,他在所有美国华文报纸中首先独家报道:美中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鉴于黄运基先生在新闻、出版、翻译、创作,以及长期致力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美国旧金山市市长威利布朗代表旧金山市县议会宣布:1998年2月1日为旧金山“黄运基和美华文化人报日”!与早期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虐待和欺辱相比较,这在美国华人移民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早在50年代初期,黄运基主张美中建交而被认为是“非美”,受到军事法庭审判,被逐出军队;20多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却被认为是打开美中关系大门的“英雄”,历史的发展是多么富有戏剧性!因此,有人认为黄运基的政治观念,比美国总统至少超前了20年。 黄运基的荣辱得失,是随美中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他在美国大半生的奋斗历程,充分表现了海外华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这正是这部书感人至深的地方。 二、穿透时空的洞察力与概括性唐人街(Chinatown),也叫中国城、华埠,是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方。 早年的美国非常排斥和歧视华人,经常有华人移民遭受白人的欺辱、殴打和枪杀。 为了团结起来抵御外辱,华人们便集中住在一起,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生活范围内,逐渐形成这个用四堵无形的厚墙围住的唐人街。 黄运基笔下的唐人街,不仅描绘了让外国人感到神秘的一面,如:香烛缭绕的庙宇,神圣威严的菩萨、神像,雕栏画栋的中式建筑,武术馆、中医馆、*材店、瓷器店、丝绸铺、中餐馆、麻雀馆,还有逢年过节的鞭炮、春联,敲锣打鼓的舞狮、舞龙,粤曲、京剧,以及叫人感到迷惑的华人称为邑界的地缘性组织、称为姓界的血缘性组织、称为堂界的帮会以及行会等四大类型社团。 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穿透时空的洞察力剖析了唐人街形成的历史原因,指出“唐人街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在不同的年代,你会在唐人街上看到不同的东西,感受到不同的人性的冷暖”、“唐人街还是美中关系的温度计、晴雨表。 五六十年代全美刮起政治冷风期间,整个社会动乱不堪,唐人街也不能幸免。 70年代,美国要面对现实,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唐人街也像雨过天晴”(《行过都板街》)。 这样,唐人街就与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与季节变化,与美中关系,与世界局势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揭示出唐人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政治评论,使黄运基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鸡零狗碎的毛病,而是有感而发、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对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 《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先从“911”事件后美国掀起了挂旗热落笔,好像不挂星条旗就不热爱美国一样。 接着,又谈到三藩市唐人街的热点问题“易帜”,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侨社在唐人街的同源会礼堂挂起了五星红旗,当年是“独树一帜”,而且遭到手持棍棒利器的歹徒冲击会场,打伤群众,扯下五星红旗;而现在唐人街绝大多数侨社都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举行升起仪式时,美国的市长和其他政要也会应邀出席观礼。 作者仅仅在升旗这个问题上,就概括地反映了唐人街50多年世态人心的沧桑变化。 《香港的黎明》写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事件。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那么盛大的交接仪式和欢庆场面,那么多海内外华人和英国人的复杂心态,他竟然只用不到2千字的篇幅就写得洋洋洒洒,隽永传神,妙处横生。 作者首先点明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国人日盼夜望的日子”,描绘了香港各地的欢庆场面,然后抓住交接仪式中最激动人心的降旗和升旗仪式写香港的回归。 作者身临其境,“见证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香港正下着雨,这雨便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者愁肠寸断、莫可奈何的“泪雨”;同时,这也是“喜雨”,把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耻辱洗刷得干干净净!最后,作者以新闻采访的形式向几个人问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其中一位女青年说她最想成为1997年7月1日约会黎明先生共进早餐的第一个人。 以这么短的篇幅容纳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而且又写得这么充实生动,富于象征意义,确实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对生活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能力。 他的《四十五年的甘苦》,曾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为纪念建国四十五周年举办的“祖国和我征文”优秀奖。 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祖国成立45周年的巨变和成就,表现出“海外的炎黄子孙,魂系中华”的爱国之情,概括性地揭示出“祖国的兴衰,与我们休戚与共”的真切体验,希望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赞颂“中国像个巨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世界!今日的祖国,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开心地”!三、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海外华文文学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学,就在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国籍性的多元混杂交融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特质。 黄运基祖孙三代华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他女儿和外孙、外孙女在美国出生,只会说粤语,汉字认不太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美国华人家庭。 在黄运基身上无疑保留着勤劳、节俭、坚韧、善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同时也具有冒险、热情、好动、外向等西方文化的性格特征。 他跟美国人在一起,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办事行动都是美国作派;跟中国人在一起,他又能说一口标准的粤语和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待人接物又很有中国的人情味,是一个兼有中西文化优点而少有其缺点的传奇人物。 黄运基在美国生活了57年,最近10多年来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差不多每年都回祖国住一两个月。 他接触的朋友既有两国的平民、政要,也有文学艺术界的名流、雅士,身处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之中,使他对两国的风俗民情和文化特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他笔下不乏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如《东西之间》客观地分析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国人教育孩子从小要独立,不依赖父母,小时候不喜欢别人叫“小孩子”,但老了又不喜欢别人说他们“老”;中国人教育孩子要听大人和老师的话,要做“乖孩子”,老了就倚老卖老,喜欢别人尊其为“老”;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时谦虚过头显得虚伪,西方却认为做人要自信,要善于表现自己的特长。 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在一个家庭两代人的观念上也表现出来:女儿生了儿子,作者便和妻子商量在银行给外孙开设一个教育基金账户,每月存入一笔钱作为外孙将来念书的费用,但女儿女婿在感激之余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孩子18岁以前父母应尽自己的职责,孩子18岁以后就应当对自己的前途负责,做一个自强自立的青年,不应当依赖父母和爷爷辈。 在《太阳月亮资本家》中,作者反思自己在50年代“可爱的纯真和可哀的偏激”,在日记中狂热地歌颂“太阳”,人为地贬低“月亮”。 因为受当时政治观念的影响,认为当工人光荣,当 “资本家”可耻,甚至不敢买车、买房。 《机上即景》从一对中国中年夫妇贪小便宜,在美国乘飞机时偷偷拿走4个塑料杯和4个玻璃杯,联想到国内飞机起飞前手机铃声大作、讲话很大声,落地时飞机还在滑行便一窝蜂站起来拿行李的混乱现象,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国民素质不高的表现。 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黄运基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肃的考问。 《暴力文化》指出美国的电影、电视、报纸新闻、图书出版、娱乐场所到处充斥着杀人放火、枪战打斗、强奸抢掠的暴力文化,“目前美国民间拥有各种枪支的总数超过2.3亿支,几乎已到人手一枪的地步美国的卖枪店多过麦当劳汉堡包店”,“当整个社会都处在‘暴力文化’的笼罩下,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是纯真的心灵都被这种‘暴力文化’所侵蚀时,枪械便成为他们便于拿起的可以杀人的武器,美国校园连续发生的枪杀悲剧与这种‘暴力文化’不无关系”。 在《魂断双子楼》中,黄运基在对恐怖分子袭击表现出极为愤慨、对2000多美国公民无辜丧生表示沉痛哀悼的同时,也对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我们偏袒以色列以暴易暴反恐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冷静理性地反省一下,我们对外面世界的所作所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了?”他呼吁人们“在缅怀逝者期盼冤魂安息的时刻,把眼光看得更远,为未来的世界更美好更和平,点燃希望的烛光”!吸纳中西文化之长而摒弃两者之短,身处美国而又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及人类命运,使黄运基超越了种族与国籍的界限,能够客观、全面、辨证地看问题,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黄运基的散文倾向于写实风格,忠实于生活的原生状态,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小至身边琐事,大至国际风云,都可用来作为散文的题材,在揭示美国华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他既有《漫漫心路七十年》、《香港的黎明》等时空跨度很大、描写重大事件的大手笔,也有《外孙的玩具》、《狱中书简》等从小处落笔、婉约缠绵、亲切感人的小抒情。 他的散文,通常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见解见长,而不以华丽的语言和多样的技巧取胜。 由于多篇文章写到某一个事件,有些细节会有重复之嫌。 如果作者不急于把故事像新闻那样简洁地呈现出来,而更多地运用一些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法,作品的美学价值可能会更高。 我们期待着“人生七十正壮年”的黄运基先生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你知道江苏的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吗????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30 21:23 胡福明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曾经轰动了整个中国。 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称华西村是“天下第一村”。 他为什么要写华西村是“天下第一村”呢?故事还得从胡福明到华西村调查研究的事说起。 1974年,胡福明在南京大学教书。 胡福明教授喜欢调查研究,特别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事很关心。 于是,他就趁学校的放暑假到华西去了一趟,他到处仔细地观察,不仅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得好,而且发现了一个工厂,做螺丝等金属部件,可是大门锁着不让参观,这使胡福明终于明白了华西村致富的绝招就在这里。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吴仁宝在带领村民搞好农业的同时,把工业也搞起来了。 这就显示了吴仁宝超人的胆略。 在那个年代农村搞工业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大相径庭,是要挨批判的,当然不能让人家来看,只好关上大门悄悄地干。 1982年,胡福明从大学调到江苏省委工作,曾多次专门到华西去调查研究,他看到华西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一直跑在全国的前面。 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因为吴仁宝的根在华西,心里装着华西,他的命运与华西紧紧地联在一起的。 华西村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与吴仁宝书记正确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与他的根、他的命运、他对华西人的爱分不开的。 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牢牢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顶住压力,敢冒风险,千方百计地造福于人民群众。 “天下第一村”是他带领群众踏踏实实地建起来的,他是“天下第一村”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胡福明认为,华西村能有今天,与吴仁宝很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 对于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他既认真学习,又结合华西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刻领会,科学地制订方案,务求实效,决不生搬硬套。 像华西村要不要搞‘大包干’这类重大问题,吴仁宝都处理得很好。 他还善于倾听人家的意见,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一个正确的思路。 华西村发展的路子该怎么走?吴仁宝始终坚持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 2001年,国务院、中宣部、中组部、农业部在建党80周年“肩负人民的希望”大型图片展中,称华西为“天下第一村”,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至今乃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样本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贫如洗,到1999年3500万A股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再到现在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华西村一路狂飙一路歌。 华西村原名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 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现在,华西村村民每户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户户都有1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 每年1-8月,华西村共完成销售376亿元,上交税金5.5亿元。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